老三线之——房山北京红光机械厂(541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军事威胁。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美国对越南战争的介入,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
首先,中苏关系的破裂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1950年代,中苏两国曾是亲密的盟友,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然而,进入1960年代,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以及对外政策上出现了严重分歧。苏联试图对中国施加影响,而中国则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破裂,苏联撤回了在中国的专家和援助,两国之间的边界也变得紧张起来。
其次,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年代,越南战争成为冷战时期亚洲地区的主要冲突之一。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支持南越政权对抗北越和越共。由于越南与中国接壤,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南部边境安全。中国政府对此深感忧虑,担心美国会利用越南作为跳板,进一步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外部威胁。首先,中国加强了国防建设,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一时期,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这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寻求国际支持。中国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以提高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内部的控制和管理。为了防止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影响,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严厉打击任何被视为反革命的活动。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提高了边境防御能力,以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中国采取了更为灵活和积极的防御策略。中国军队不仅在边境地区加强了防御,还在内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威胁,但通过加强国防建设、开展外交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军事战略等措施,中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一时期的经验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64年,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潜在的外敌入侵威胁,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中国工业布局的一次深刻变革。
三线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将中国的工业重心向内地转移,特别是向西部山区转移,以避免在战争或冲突中遭受重大损失。这一决策的提出,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在冷战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和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军事活动,使得中国的安全环境日益严峻。
为了实施三线建设,中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政策。首先,政府选定了西部山区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这些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但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和防御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建设了一大批新的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包括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等重要工业企业。
其次,三线建设还涉及到了人才和技术的转移。为了支持三线地区的工业发展,政府从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抽调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将他们派往西部地区工作。这些人才的到来,为三线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同时,三线建设还注重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政府鼓励和支持三线地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通过三线建设,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实施三线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三线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此外,人才和技术的转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三线建设,中国成功地将工业重心向内地转移,提高了国家的战争潜力和防御能力。同时,三线建设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线建设的实施,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坚定决心和战略智慧。这一决策的提出和实施,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调整。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潜在的军事威胁,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外敌入侵的风险,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国工业过于集中的布局,增强国防安全和工业的抗打击能力。
首先,三线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分散工业布局,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特别是西部山区。这些地区相对偏远,地形复杂,不易受到外敌的直接攻击,有利于在战争情况下保护工业设施和生产能力。通过这种分散布局,即使沿海地区遭受攻击,内地的工业基地仍能继续运作,保障国家经济和军事需求。
其次,三线建设还涉及到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重视传统工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化工等,还注重发展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军工、航空航天、电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
此外,三线建设还包括了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了支持三线地区的工业发展,政府投入巨资建设了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以及水电站、输电线路等能源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三线地区的交通和能源条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三线建设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向三线地区转移,通过技术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提高三线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还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到三线地区工作,为三线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线建设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三线地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三线建设也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三线建设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由于三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人才和技术的缺乏,三线建设的进展并不顺利。此外,三线建设的投资巨大,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然坚持三线建设,认为这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安全和工业的抗打击能力,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决策的实施,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战略智慧和决心。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旨在改变国家工业布局过于集中的问题,增强国防安全和工业的抗打击能力。响应这一号召,400多万工人和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三线建设中,他们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这些工人和知识分子,被称为“三线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有的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有的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三线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奔赴到条件艰苦的西北地区。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工人和知识分子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工业建设方面,三线人参与了众多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他们建立了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等重要工业企业,为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工业生产能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线人参与了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水电站、输电线路等能源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西北地区的交通和能源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方面,三线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技术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提高了西北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外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三线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参与,不仅带动了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了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
总之,400多万工人和知识分子参与三线建设,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动员。他们的参与,不仅改变了西北地区的工业面貌,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史册上。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安全和稳定对国家至关重要。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北京市也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小三线建设。这一建设遵循了“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重点发展山区的军工企业,以增强首都地区的国防安全和工业的抗打击能力。
首先,“靠山”原则意味着北京市小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地形复杂,易于隐蔽,有利于保护军工企业免受外敌的侦察和攻击。同时,山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为军工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隐蔽”原则强调了军工企业的保密性。在小三线建设中,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伪装、隐蔽工程、地下设施等,以确保军工企业不易被外敌发现。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军工企业的安全性,也保护了国家的重要军事机密。
再次,“分散”原则要求军工企业在地理上的分布要相对分散,避免集中在一个区域,以减少外敌集中打击的风险。北京市小三线建设在多个山区建立了军工企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分散的军工产业网络。
在小三线建设中,北京市重点发展了山区的军工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这些军工企业不仅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也推动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支持小三线建设,北京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设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通讯等。同时,政府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小三线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小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市还注重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军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军工企业还与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此外,小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进步。军工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军工企业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了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
总之,北京市小三线建设遵循“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重点发展山区军工企业,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这一建设不仅增强了首都地区的国防安全,也促进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工业布局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64年12月,为了有效推进三线建设,特别是北京市的小三线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这一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市三线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监督实施,确保三线建设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进行。
领导小组由北京市机械局负责建设和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机械工业在三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军工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北京市机械局凭借其在机械工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三线建设中的机械工业发展。
领导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规划。他们对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工业基础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制定了详细的三线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不仅包括了军工企业的布局,还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升级等多个方面。
为了确保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进度计划和质量标准,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此外,领导小组还建立了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及时识别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升级方面,领导小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领导小组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不断提高三线建设的技术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导小组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组织建设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三线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三线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领导小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三线建设,带动了当地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领导小组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了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
总之,1964年12月成立的领导小组,在北京市机械局的负责下,对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军工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领导小组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地区的三线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步好转,特别是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感受到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一时期,冷战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国际关系趋于稳定,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1980年结束持续了十余年的三线建设,将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三线建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军工企业的消亡,而是标志着它们转型的开始。这些曾经专注于军事产品的企业,开始转向民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的调整。这一转型过程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国家工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要尝试。
军工企业转型为民品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将原有的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的问题。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但在民用市场,它们需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为了支持军工企业的转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旨在减轻企业的转型压力,鼓励它们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转型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它们解决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转型过程中,军工企业也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市场合作等方式,这些企业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为军工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转型为民品开发的军工企业,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如家电、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这些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民用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些企业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此外,军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还注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企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承担起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之,1980年结束三线建设后,军工企业的转型为民品开发,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转型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也推动了国家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军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为中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1980年三线建设的结束,北京红光机械厂等原本专注于军工生产的企业,开始面临转型的挑战。这些企业利用自身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转产自行车配件、蒸汽熨斗等民用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国家战略的调整。
北京红光机械厂在转型过程中,首先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他们认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交通工具,其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同时,家用电器的普及也带动了蒸汽熨斗等小家电的需求。基于这些判断,红光机械厂决定将自行车配件和蒸汽熨斗作为转型的突破口。
在转产自行车配件方面,红光机械厂充分发挥了自身在精密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他们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自行车配件的质量和性能。同时,红光机械厂还与国内外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配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蒸汽熨斗的生产上,红光机械厂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他们研发了多种型号的蒸汽熨斗,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蒸汽熨斗具有加热快、熨烫效果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红光机械厂还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人性化设计,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家庭的使用习惯。
在转型过程中,红光机械厂还面临着人才和技术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加强了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了一批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红光机械厂还加大了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红光机械厂在转型过程中还注重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建立了品牌形象,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和广告宣传,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红光机械厂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展会和交易会,拓展了销售渠道,扩大了市场份额。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红光机械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环保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红光机械厂还加强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总之,北京红光机械厂等企业的转型,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实践。他们成功地将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开发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一转型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为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调整,这些企业在民用产品领域的发展将会更加广阔。
三线建设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工业布局调整,其遗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建设上,更深刻地影响了地区经济和工业布局的长远发展。
首先,三线建设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分配了中国的工业资源。通过将工业重心向内陆山区转移,中国成功地打破了工业过度集中在沿海地区的格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布局的调整,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三线建设期间建立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电站等,极大地改善了内陆山区的交通和能源条件,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设施至今仍然是支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再者,三线建设期间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当时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在建设结束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留在当地,继续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些人才的集聚,为内陆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山区,通过三线建设的推动,逐步发展起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军工企业的转型为民品开发,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线建设还对当地的社会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集聚,当地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社会事业的进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三线建设也带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挑战。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工业化,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许多地区开始重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三线建设的精神遗产也不容忽视。三线建设期间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的遗产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地区经济和工业布局的长远影响是深远的。这些遗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才、技术、管理以及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曾经在三线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如北京红光机械厂,经历了破产和转型的阵痛。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种种原因,如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加剧等,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活力。面对困境,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破产重组,另一些则通过转型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北京红光机械厂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后,最终也走向了转型的道路。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领导层深入分析了市场形势和自身优势,决定放弃传统的机械加工业务,转而开发新的产品线和市场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红光机械厂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涉足多个领域的现代化企业。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像红光机械厂那样顺利转型。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选择破产。这些企业的破产,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但也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
随着一些企业的破产,其原有的厂址和设施也逐渐退出了工业生产的舞台。这些曾经繁忙的工业遗址,经过重新规划和改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北京红光机械厂的原址,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建设后,改建成为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不仅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教育资源,也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厂房被改造成了教学楼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学习空间。原有的工业设备和机械,经过艺术化的改造,成为了校园中的景观和教具,既保留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学校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周边的商业、住宅、交通等配套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学校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和公共生活的中心,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同时,学校的建设和运营,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岗位的需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学校还与周边的企业、社区、政府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企业如北京红光机械厂经历了破产和转型,原址改建为学校等,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市场规律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反映了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迁。通过破产重组和转型发展,一些企业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通过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再利用,一些地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些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希望。
荣登榜首 中国塔机不应遗忘的历史时刻
2021全球起重机制造商10强榜单日前发布。该榜单由《中国工程机械》杂志组织,以入榜企业2020年起重机械(包含移动式起重机与塔式起重机)销售额进行排序。
“入榜的三家中国企业,成为了全球起重机产业的增长极。”杂志编辑撰文评价到。
德国起重机巨头利勃海尔霸榜全球第一已达数年,似乎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尽管2020年销售额同比变化不大,利勃海尔仍然被超常增长速度的中联重科和徐工超越,中国制造商第一次成功问鼎全球起重机制造商榜单,荣登榜首。
以具体产品收入看,排名第一位的中联重科2020年起重机销售额53.45亿美元,排名第二位的徐工2020年起重机销售额50.21亿美元,排名第四位的三一重工2020年销售额29.73亿美元。
在《2021全球塔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依然傲居榜首位置,销售额历史性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完成创纪录的三级跳。
“全球塔式起重机产业,因中国市场,因中国企业,更加充满想象。”杂志编辑撰文指出。
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亦或是整个国家,如果对其单项产品进行综合实力评价,无外乎是几项指标,历史,规模,技术,标杆,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口碑。
对于中国起重机来说,规模上问鼎全球毫无争议,多项独创引领性技术支撑超大吨位世界纪录产品诞生,技术研发已经进入没有对比参照的“无人区”,以品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驱动,不仅打破了国外高端品牌的垄断,重塑了世界起重机行业竞争格局,更诠释了中国制造高端品质的含义。
回望中国起重机的奋斗史,正是一部技术创新的革新史,也是风云变幻的发展史。
上期我们带您回顾了中国移动式起重机奋斗史中的关键时刻,这期我们继续带您梳理回顾中国塔机发展奋斗史中的关键时刻,向一代代中国塔机前辈致敬。
01 起 步
中国民用建筑塔机是从1954年开始生产的,由当时的抚顺重型机械厂仿照试制了我国第一台TQ2—6型塔式起重机,后来相继在上海建筑机械厂、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生产。1958年后,为满足电站建设的施工需要,参照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的样机,设计制造了15t、25t塔式起重机。上述三种塔机都是上回转塔帽结构,主要生产企业是哈尔滨工程机械厂和太原重型机器厂。
1961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自行设计,由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试制成功红旗II号塔式起重机,起重力矩为16tm。这是我国最早自行设计的下回转塔式起重机,适用于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该产品主要由沈阳建筑机械厂生产。
1966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和中联重科的前身)设计,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生产,成功试制了TQ6型(60tm)塔式起重机,接着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又设计了向阳II号塔机,上海仿照捷克样机设计TD25塔机(25tm)和改性设计TD40塔机(40tm),均为下回转动臂式,整体拖行的结构形式。
由于十年动乱影响,大批建设项目停顿,从1967年到1972年,塔机生产处于萎缩状态,年产量只有50台左右。
02 提 升
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建设逐渐恢复,高层建筑在我国开始起步发展,因此对塔式起重机的性能、技术参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产品不断出现在建筑工地上。
1972年,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中联重科前身)与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设计了国内第一台QT160附着式水平臂小车变幅塔式起重机,后来又改型为QT200型,以满足建造新北京饭店高层建筑施工要求。QT200型塔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塔式起重机开发生产跟上了时代步伐。
在北京饭店施工的第一台QT160附着式水平臂小车变幅塔机
1974年,由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设计,湖北建筑机械厂制造成功QT45型内爬式水平臂小车变幅塔式起重机,为建造广州白云宾馆施工服务。上海为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作业,也设计制造了ZT120、Z80型塔式起重机,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和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又开发生产了QT80塔式起重机。这些产品,都是为高层建筑施工服务,是上回转自升式多用途塔式起重机。
03 引 进
1984年6月,经国家经贸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组织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沈阳建筑机械厂、四川建筑机械厂联合从法国波坦(Potain)公司引进了塔式起重机专有技术及生产许可证。包括:起重量8t,最大幅度45m的GTMR360B;起重量12t,最大幅度45m的TOPKIT EO/23B;起重量10t,最大幅度50m的TOPKIT FO/23B;起重量12t,最大幅度60m的TOPKIT H3/36B。引进技术包括波坦公司的专有技术,还包括为波坦公司配套的部件制造技术,包括专用电机、减速机、电缆卷筒、回转支承、控制电器等技术。
上述技术引进,对我国塔机产品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技术引进中包括300多项技术标准,也全部转化为中方企业标准,根据标准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检测试验台,为我国塔机在90年代中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04 标 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塔机新品开发步伐加快,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作为塔式起重机行业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组织修订了塔式起重机的产品标准,包括设计规范、分类、技术条件、安全规程和试验方法等,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对保证产品质量、指导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在塔机行业还制定了《塔式起重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塔式起重机行业国家级企业等级标准》,并制定了《塔式起重机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对塔机制造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05 增 长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塔式起重机产量稳步增长。1978年产量只有481台,到1987年产量达到1331台,呈现缓慢增长态势。1991年以后平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量为7928台,产品重量为12万吨,数量上成为世界民用塔机的生产大国,也是世界塔机主要销售市场。
1996年以后,我国塔机产品规格和技术性能指标基本能满足国内用户要求,塔机每年的出口量均大于进口量,基本上能替代进口。
06 回 顾
中国的塔机发展历程,从蹒跚学步,到自主创新;从技术引进,到中国本土化;从进口替代,到走出国门,一路奋起直追,可谓是历尽了艰辛。
2020年中国建筑起重机行业销售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3%,总额超过480亿元,行业龙头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150亿元,接近三分之一。规模上相比中国挖掘机还是有点儿差距。但是中国塔机胜就胜在不仅规模全球最大,还能主导制造领域的“游戏规则”,拥有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甚至是我们企业的制造和安全标准部分已经超过了欧洲标准。
时间倒回到2009年,时任中联重科建起总经理的黄群女士有一段表述,中国塔机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元件质量不过关和创新能力不足,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学习、赶超。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塔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塔机的创新也已经从之前的“跟随式创新”升级为“引领式创新”。用喻乐康会长的话说,过去,我们国家有什么装备,工程施工装备就用什么装备;现在,工程需要什么塔机设备,我们就研发什么设备。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有研发能力。
07 展 望
越是高速发展,越要立足高远,着眼未来,为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当我们立足高远,着眼未来时,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正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能源、无人驾驶、深度学习、大数据物联等全新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产品和设计制造环节之中。
在我国“十四五”发展大幕全面开启,疫情环境下国内经济大循环总基调不变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中国起重机发展存在无限的机会和可能:5G时代下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必将在起重机和吊装行业大展身手,助力起重机和吊装行业蓬勃发展。竞争态势将逐步走向良性竞合,零和博弈也将慢慢被和谐共生所代替,竞争环境将更加成熟,发展模式也将更加成熟。
END作者|本刊编辑部 王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工程建设机械!更多行业优质内容定期分享,让我们共同挖掘工程机械深度价值!
相关问答
机械电子 工程北京 就业单位有哪些?应该是北京现代汽车,北京比亚迪汽车工厂,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都是可以投简历应聘的应该是北京现代汽车,北京比亚迪汽车工厂,北京...
北京 机械设备研究所是国企吗?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不是国企,是事业单位。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是以发射和发射控制为核心技术,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保障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工程技...
北京 重型 机械厂 ,二通,拆迁?按照规划应该在其他违章建筑拆除后按照规划应该在其他违章建筑拆除后
中铁建工 北京 分公司是央企么?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不是央企,是国企,因为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是由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企业,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
北京 中部 工程 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_咨询 工程 师_帮考网河南金路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于2019年01月23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李绪哲,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销售:机械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金属制品等...
北京 鲁奇 工程 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_咨询 工程 师_帮考网北京鲁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1995-12-18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8号亮马大厦二座408。...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机械 工程系 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机械工程、物流工程机械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旨...
北京 哪里 机械厂 比较集中?我只能说以前北京机械工业比较集中的区域,现在已经不是那么集中了。在企业从市中心城区迁出之前,在市区东郊,建国门外,广渠门外就集中了很多机械厂。比较有...
北京 机械设备加工哪里有?[回答]中创欣星公司可以啊,他们家做的挺大的,你可以百度下,去他们网站看看,打电话咨询下。您可以网上查一下中创欣星,他们家公司规模挺大的,技术、服务、...
北京 建工集团组织架构?一、公司组织架构二、部门主要职能1、董事会办公室集团公司董事会的职能工作部门,负责集团公司董事会日常工作及业务管理体系建设。主要职能为负责集团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