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

雪孚工程机械 我国挖掘机曾经的至暗时代——技术引进救不了制造业

小编 2025-01-20 工程案例 23 0

我国挖掘机曾经的至暗时代——技术引进救不了制造业

如今我国挖掘机行业异常的火爆,年销量近20万台的成绩完胜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疫情后期的复产阶段,挖掘机几乎卖断了货,国产挖掘机中的三一,徐工,柳工即使涨价也是供不应求,相比如今如此受追捧的国产挖掘机,30年前国产挖掘机却像冰火两重天,几乎无人问津国产挖掘机。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30年前国产挖掘机的至暗时代。

机械财经将我国挖掘机发展历史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工业体系建立 (1949-1979),

技术引进起飞阶段 (1979-2000),

大力发展阶段(2000-2010),

与卡特小松同台竞技阶段(2010-今)

国产挖掘机的至暗时代就发生在第二阶段。我们曾在《失去了宝贵的十年后,我国十几家挖掘企业又开启了第二次技术引进的征程》中介绍了我国挖掘机的第二段的技术引进历史,但是事与愿违,技术引进没有促使我国挖掘机突飞猛进的发展,反而更像引狼入室,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

前序

从1979年开始的挖掘机行业的技术引进,先后有十几家企业参与,引进了国外包括利勃海尔,小松,德玛克,O&K,P&H等龙头企业在内的近20种产品,几乎覆盖了挖掘机从小到大的全系列产品,但是历经了近20的发展后,国产挖掘机不进反退,到2001年全国销售挖掘机12394台,其中外资品牌占到93%,国产品牌挖掘机只有不到7%的市场份额,该年柳工挖掘机的销量为56台[1],其他品牌企业销售业绩也是惨不忍睹。

从90年代到新千年可以说是外资品牌在国内发放光芒的时刻,也是国产挖掘机的至暗时代,国内的多家老牌工程机械厂家惨淡经营,到最后或破产或被收购,这期我们就聊一聊这段历史,希望能铭记历史,认清短板,砥砺前行。

外资企业的迅猛发展

技术引进不是外资企业的善举,技术给的不会那么非常彻底,很多中方企业只是引进了皮毛,有些甚至只是个组装厂或代工厂,而外资企业在"技术换市场"的政策中玩得游刃有余,通过技术合作,外资企业基本熟悉了中方企业的文化,了解了国家政策,市场规则,人员架构,有了这些功课,外资企业不再只满足于外包组装这种低利润了合作形式了,于是多家外资挖掘机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

1994年9月 "中日合资成都神钢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世界名牌"KOBELCO"液压挖掘机落地于中国生产[2]。

同年1994年10月,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合资成立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这两家企业成为中国最早的挖掘机合资企业,也以此拉开了外资挖掘机企业在中国办厂的序幕。

1994年,10月,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成立,是韩国独资企业。

1995年1月现代( 江苏) 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由韩国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与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 由现代重工控股管理专业生产挖掘机。

1995年3月,日立建机在合肥成立合肥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

1995年7 月小松制作所和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合资成立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小松挖掘机。

。。。。。。

从l994年到1996年我国挖掘机行业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合资浪潮。先后建立了十家合资,独资企业,除成都神钢公司外,美国卡特彼勒徐州,合肥日立、小松山推、烟台大宇、现代常林以外还有詹阳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厦工雪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柳州凯斯柳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独资移沪)、辽宁利渤海尔液压挖掘机有限公司等[2][3]。

罗列如下:

外资品牌的进入,使国内挖掘机产量开始逐渐增长,1994 年全国液压挖掘机

产量为2150 台, 1995 年为2336 台, 1995 年比1994 年增长了10 %;而1996 年产量达到了3104台与1995 年相比较则增长了31 %;1997 年产量为3802 台又比1996 年增长23 %; 这些数据里外资企业贡献巨大。

国产挖掘机公司几乎销声匿迹

与外资品牌这种红火的境况相对应的却是国产品牌的日渐衰退,国产挖掘机企业由于不同原因,在外资企业迅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先后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市场,甚至丢掉了自己的公司。

国内液压挖掘机的鼻祖,抚顺挖掘机被浙江商人接手后,将产品重心突出在起重机上,后来再没有涉足液压挖掘机。

上海建筑机械厂被彭浦机械厂合并,挖掘机业务也逐渐萎靡。

北京建筑机械厂搬迁成立新北建,之后又被特雷克斯并购

合肥矿山机械厂和日立建机合资后,日方通过多次增资稀释了合矿的股份,合矿也无钱跟进,最后合矿退出合资,成为合肥万方,在挖掘机市场中消失。

杭州重型机械厂,80年代引进了德国德玛克的H55和H85系列液压挖掘机后在没有后续的技术合作,在90年代的激烈的竞争中也放弃了挖掘机业务,目前从事基于挖掘机底盘的变形体产品。

黄工曾经参与了我国推土机和挖掘机的技术引进,也一度成为推土机和挖掘机的龙头企业,但是仍没有抵挡住外资的竞争,经历了湘火炬,潍柴并购后最后转到中联旗下,黄工的牌子也消失了

80,90年代对挖掘机企业来说是非常艰苦的时代,一方面国内对挖掘机的需求逐年递增,另一边却是国产挖掘机越来越被市场丢弃,十几家从事挖掘机的企业中只有少数的三两家企业苦苦挣扎,这几家就是长江液压挖掘机,太原重工,贵矿和小挖领域的玉柴

长江液压挖掘机厂

技术引进中起重头戏的长江液压挖掘机厂后来民营化成立了四川邦立,算是老牌液压挖掘机仍然存活的一家企业,目前在大型矿山挖掘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来个特写,以资鼓励。

贵州矿山机械厂

贵阳矿山机械厂初期与加拿大詹森公司合资。后来更名为詹阳机械厂,后来几经辗转,还算发展不错,目前仍在挖掘机领域,现为贵州省、贵阳市共建的国有企业。来个特写。

太原重工

可以说太原重工是最早从事挖掘机企业里最值得表扬的一个,太原重工和抚挖一样最早都是以重型挖掘机进入挖掘机行业,抚挖和杭重退出挖掘机市场后,太原重工挑起了我国重型挖掘机的大梁。

小挖领域的玉柴

现在我们都知道玉柴是我国柴油机领域的著名公司,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玉柴曾经还做小型挖掘机,而且曾经做的非常好。从1989年开始生产小型挖掘机,发展了10年,到2000年左右玉柴液压挖掘机的年产量已达到700台,而且出口比例也非常高,在当时算是非常出色的挖掘机企业,虽然后来的10年玉柴放弃了挖掘机业务,但是仍应该鼓励下

市场状况

外资的崛起和国内挖掘机厂家的萎靡,导致市场一边倒式的倾向于外资品牌的挖掘机,甚至国外将废弃的二手挖掘机运到国内都成了抢手货。以至于我国政府在1998年下令禁止进口二手挖掘机,但是禁令一下,走私业务开始疯狂上涨,据估算,从1998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未经海关到走私到中国大陆的液压挖掘机有8000 台,可见当时市场对外资品牌的追捧。

在后市场维修中,国产的服务件同样被抛弃,市场上一旦有车坏掉,客户也很少更换上国产的新零件,即使从报废的挖掘机上拆下旧零件替换上,也比国产的新零件顶用。

总之,无论是整机还是后市场,国产品牌被打的一败涂地。

其实也不怪客户的崇洋媚外,当年的国产挖掘机确实不争气,主要零部件质量非常差,最夸张的是国产减速机装车后使用了6个小时就坏了,而同款的国外车型,减速机使用十几年都还正常运转。

而九十年代后期外资企业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很多先进技术无法再在中国出现,而且国内挖掘机企业里越来越多消极的声音出现,对挖掘机的制造失去了信心,很多厂家架不住外资和国内资本的游说,主动放弃了挖掘机业务。

原因

虽然在八十年代我国挖掘机行业进行了一些列的技术引进,从欧美到日韩,从小挖到大挖,全系列挖掘机都涉及到了,挖掘机技术也是当时最新的技术,但是我国挖掘机企业却节节败退,虽然很多专家将原因归咎于当时我国落后的生产条件,以及落后的零部件制造。

但机械财经不这样认为,零部件的落后还不是根本原因,零部件落后了我们去发展零部件就是了,不应该拿这个说事,好像零部件不应该国产一样。 再拿韩国挖掘机来对比,韩国的挖掘机技术引进甚至比中国还要晚,在八十年代初期零部件制造水平也不比中国强到哪里,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韩国挖掘机发展的要比我国好呢

所以我们还要再往深层次探讨下,探究下是什么导致了我国挖掘机的至暗时代,机械财经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1, 过于依赖技术引进。很多厂家过于依赖国外技术,也只停留在技术引进层面,一旦国外企业站稳中国市场而停止技术支持后,中国企业就举步维艰。而即使是技术引进,其引进程度往往也局限在整机层面,甚至只停留在组装层面,对设计根源和零部件的开发几乎没有再进行下去,更没有转化国外技术到自己的产品中。

2, 止于蜂蜜。技术引进或合资后的产品很多仍是国外零部件国内组装,贴的也是外资的牌子,对于这些合资牌子挖掘机市场比较认可,国内企业轻轻松松尝到甜头,也都放弃了去搞自己原有的品牌。

小结

所以机械财经认为,技术引进救不了中国的制造业,外资企业也不会帮助中国弯道超车,唯有更开放的竞争和艰苦创业才是我国挖掘机的发展的正途,唯有创新和奋斗才是我国制造业的未来。那么到了新千年后,正是有这么一批实干的企业家,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才突破了外资企业对挖掘机市场的垄断,开始了我国挖掘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欲知详情请听下期介绍。

参考

1,王宇,推动历史+领创未来——二十年挖掘机历史积淀传奇柳工挖掘新奇迹

2,李孝明,我国挖掘机发展及其市场趋势

3,陈正利,我国挖掘机行业的形成与发展_现状及前景

被外企逼到绝境,龙头为何险些被斩?中国工程机械如何一雪前耻?

如今中国“基建狂魔”之名早已响彻世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强大的工程机械的助力。

纵观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曾经一穷二白,只能看着国外流口水,后来通过摸着苏联和美欧这两块“石头”过河,才艰难建立起初步产业体系;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引进外企合作,结果到后来却变成引狼入室,被人用近乎欺诈的方式,逼入绝境……

那么,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当年是如何引狼入室,差点招来灭顶之灾的?我们又是如何从从一穷二白,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探究一下。

在中国云南省和缅甸之间,有一条著名的公路,叫滇缅公路,又称抗日公路。这条公路长达一千多公里,沿途经常会遇到一些简陋的甚至连墓碑都没有的土坟包,每公里都会有好几个,甚至还常有数个土坟建在一起的。

这些土坟里葬着的,大多数是抗战时期,为修建这条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劳工。

当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中国沿海进行全面围堵,以切断国际对中国的援助。于是在1938年1月,国民政府紧急成立“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建设一条从云南昆明到缅甸仰光的公路,以此打开中国西南与国际间的通道。

而后,国民政府就近在滇西征召了20万劳工,开始投入滇缅公路的建设。

这些劳工大多都是老弱妇幼,而且几乎各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甚至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因为当时云南的青壮年,大多已经投入抗日前线,所以只能让老人和女人乃至孩子来修路。

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难题,最大的困难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睡觉只能住山洞,而且他们手里也没有先进机械,只能靠锄头、铁锤、簸箕等“原始”工具来修路。

当时,有些外国记者千里迢迢跑来采访,结果一看到大家手里的那些破烂一般的修路工具,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说,靠这些妇女孩子,靠这些锤子锄头,只怕一百年都建不好滇缅公路。

然而,这20万中国人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将手中简陋工具发挥到了极致,硬是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这条长达上千公里的滇缅公路。

这年12月份,当国际第一批援助踏上滇缅公路运往中国时,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都忍不住赞叹,这是“中国的巴拿马运河”,还有记者称,滇缅公路堪比中国万里长城的奇迹。

只是他们不知道,滇缅公路沿途80%路段都是崇山峻岭,高山大河横亘,修建公路的难度远超他们想象。而中国二十万劳工,为了尽快修成这条公路,有超过2万人致伤,3000多人牺牲。他们死后,大多都是直接被就地掩埋在公路沿岸。

多年后,参与修建滇缅公路的中国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忍不住哭着说,如果当时他们能够有挖掘机、压路机等机器该有多好,就能少死好多人。

比如,当年因为没有压路机,咱们就想办法造出了一种圆筒形的大石碾子,来代替压路机压路。这种石碾子高近两米,重量超过三吨,前后需要十几个人来控制它前进或者后退。这在平路上还好说,但是一遇到陡坡,就非常危险,如果石碾子惯性下滚,很难用人力控制住。当年那些劳工,因为躲避不及,被滚落的石碾子压死的,不在少数。

相比中国,美国在二战时,就投入了大量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来辅助军队,修建道路和机场,甚至直接参与战斗。当年诺曼底登陆,抢先上岸的并不是什么装甲车和坦克,而是上千辆推土机。它们既可以为士兵做掩体,也可以清除海滩上的路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著名的硫磺岛战役中,美军面对躲在地下工事负隅顽抗的日军,几乎束手无策,久攻不下后,便出动大量推出机,硬顶着日军的猛烈炮火,直接用水泥混凝土将日军那些地下工事的洞口封堵了起来,凭此直接扭转战局。

而咱们中国,别说抗战时,即便是解放后的很久,工程机械产业也是一穷二白。

由八路军胶东军分区在1943年成立的鲁南第八兵工厂,在解放后不久搬迁到了徐州,并在1958年改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但它当时生产的也多是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有小型起重机等,在重型工程机械方面一片空白。

之后,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工程机械产业体系。只是万事开头难,而且以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条件,闭门超车是不行的,所以还是得向国外学习。

我们第一个学习的目标,自然是苏联这个“老大哥”,而且学习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就是直接仿制。

那些年,我们制造出的中国第一台单斗挖掘机、第一台汽车起重机等等,就是直接仿制苏联已有的机型。

当然,这些仿制的机械,虽然只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所以全国上下都为之振奋,第一台挖掘机还亮相了1956年的国庆典礼,让许多人欢呼雀跃。

然而,中苏交恶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苏联也不再出口工程机械给中国,所以中国连仿制的目标都没有了。于是整个产业都陷入困顿,发展非常缓慢。

虽然在六七十年代,我们修建了无数的水库和公路,也治理了无数的江河,但基本上都是靠大量的无法计数的人力去填补完成的,极少有工程机械参与。

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包括工程机械产业在内的整个工业体系,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痛定思痛,决心加快工程机械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不少工程机械厂迎来了一小波快速发展期。

只是跟其它很多行业一样,由于基础太差,自身发展速度还是有限,我们工程机械产业水平和国外相比,其巨大鸿沟仿佛无法逾越。所以国家最终决定打开国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我们首选目标就是美国。

80年代,日本许多产业高歌猛进,包括汽车、家电还有工程机械等,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几乎没有任何敌手,连之前的霸主美国,也丢失了很多市场,甚至本土市场都被日本逐渐攻陷。作为美国工程机械龙头的卡特彼勒,也面临市场不断萎缩,连年亏损的局面,所以迫切想要加大海外合作,拓展外部市场。

于是,中国有市场,卡特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之后经过长达两年的谈判,双方在1986年底正式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中国政府则指定由国内12家企业,包括福建厦工、广西柳工、上海柴油机厂等,消化吸收卡特转让的专项技术,包括推土机技术、装载机技术和发动机技术等等。

我们的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卡特彼勒技术引进办公室,简称“卡办”,帮助相关企业更好的消化吸收卡特转让的技术,之后又协调统筹这些企业,让他们把技术与国内同行进行共享,以实现共同进步。

这次合作还挺成功,之后经过长达数年的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整体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各产业建设也开始迎来加速期。我们的工程机械产业,也迫切想要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国外更多更先进的技术。

鉴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需求,美日等国的企业闻风而来,希望能够加入中国的合作名单。

只是这一次,它们有着更大的野心,也特意在合作中给中国企业埋下了巨大的陷阱。

这一轮合作,中国参与的企业更多,合作对象也不仅限于卡特,还有日本小松、韩国现代、德国雪孚等等,合作范围也更广,涉及更多专项。

举个例子,当时仅挖掘机项目,在1994至1996年间,中外就合作成立了十多个合资企业。

原本很多中方企业还幻想着和人家成立合资企业后,能通过升级技术,开拓市场,赚到更多钱,结果却发现,那些合资企业不但没有带来它们预期的利益,反而渐渐把它们逼入了绝境。

比如前面说的徐州重型机械厂,1989年它跟徐州工程机械厂等企业一起,合并组建成了徐工集团。

之后徐工集团发展得还算不错,到1993年,被评为国家500强最大工业企业。

之后,徐工也跟随潮流,跟卡特彼勒合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叫卡特徐州。该公司主要生产的是液压挖掘机,其拳头产品就是著名的卡特300系列挖掘机。

在这家合资公司中,卡特占了6成股份,徐工则占了4成股份。这个由外企控股合资公司,在工程机械产业领域,也是国家特别允许的。然而,这就给了外企挖坑提供了机会。

卡特徐工在成立后,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卡特彼勒则以公司资金不足需要增资为由,逐渐将自己所占的公司股份涨到了85%以上,徐工因为拿不出更多的钱,所占股份变得越来越少。

到1997年,卡特徐州又一次来跟徐工要钱,说合资公司又没钱了,再这样下去就要关门了。但当时徐工也很困难,拿不出来那么多钱,而就算真有钱,也不想投进卡特徐工这个无底洞。

于是徐工拒绝增资,但是依照双方协议,只好将自己最后一点股份转让给了卡特。

结果卡特徐州被卡特全资控股后,一下子“咸鱼翻身”,开始年年赚钱,到了2000年,它的利润达到了约800万,2004年,利润更是有4300多万元。

但是这些钱,跟徐工已经没有一毛关系,全都落进了卡特的口袋。

后来,有消息人士告诉媒体记者,卡特徐工在组建之初,之所以出现连年亏损,就是卡特暗中做的手脚。

虽然当时卡特徐州生产的挖掘机很受市场欢迎,但卡特却以市场价格过低等理由,将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同时又让卡特徐工不断花高价从自己这里进口关键设备,这样一来,卡特徐工自然不断亏损,现金流越来越少。

等挤掉徐工后,卡特徐工马上就恢复正常运营,所以很快扭亏为盈,利润连年大涨。

不过,对于徐工来说,损失的还不只是这些利润,还有之前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双方合作期间,卡特还从徐工挖走了很多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人才。

但徐工还算是好的,虽然损失很大,至少还留了条命,像其它一些公司或品牌,被外企吃干抹净,连“命”都没留下。

那些年,随着外资的进入,表面上中国国内生产的挖掘机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比如1996年生产了3104台,比1995年增长了31%,1997年又比1996年增长了23%,产量达到3802台。但这些增长数据,基本都是外资企业贡献的,利润也和卡特徐工一样,基本上都进了外企的口袋。

这些外企先是通过和中企合资办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又通过阴谋诡计挤走中企合作者,变成独资控股该公司,最后凭借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大肆抢占中国市场。中企则被打得节节败退,许多企业不堪重负,最终宣告破产,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

所以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至暗时刻”,几乎整个产业都被逼到了绝境。

而像卡特,还不肯放过徐工,之后又两次找上门。

第一次,是又来找徐工合作,说要一起办一家生产平路机的公司,这次它开的条件还挺优厚,甚至表示可以让徐工控股合资公司。徐工虽然很心动,但是也知道卡特套路太深,明显还想继续挖徐工的人才和市场,所以最后没同意。

第二次,则是徐工因为之前和卡特合作,被坑得厉害,损失也很大,之后迟迟没有缓过劲来。因为债务高企,连投入研发新产品的资金都没有,甚至发工资都越来越困难。为了缓解资金困境,于是徐工计划进行债转股改制,向外寻求股权融资。

这个消息出来后,国内外很多家企业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包括徐工在国内的重要竞争对手三一重工,也包括国外的卡勒。

卡勒听说徐工要出售股权进行融资,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苍蝇,立刻找上门来,并承诺,如果能够和徐工达成收购案,它还会额外在2010年之前提供20亿美元的投资,把徐州打造成中国的卡特城。

但因为卡特提出的收购条件非常苛刻,比如它要求控制徐工的经营管理权,包括人事任免权等等,明显又是想通过收购完全控制徐工,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徐工第一个就将卡特给排除出了合作名单。

之后徐工和美国凯雷进行了长时间的收购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徐工以3.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85%股权给凯雷。

不过,这个收购协议正在等待商务部等部门批准时,三一重工跳出来极力表示反对。

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连发40多篇博客文章,抨击徐工和凯雷的这次交易。

他认为凯雷给的价格实在太低了,之前第一轮报价时,三一重工给的价格就比这个高,结果却莫名其妙的被淘汰了。

他还提出担忧,当时不少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类似徐工的问题,一旦徐工这么低价给外资收购,那么很可能会起到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到时候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他的这些意见在网上广泛传播,并引起了大量人群,包括许多专家和国家官员的重视。

而很快也有人挖出来,美国凯雷这家公司有很深厚的政府背景,许多高管都曾在美国政府担任过要职,在美国甚至被许多人私下称为“美国总统俱乐部”。

大量争论下,这场交易最终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于是由商务部牵头,在2006年7月,连续举行了三次关于徐工收购案的听证会,参会的人包括徐工的管理层、徐州政府主管官员,还有向文波以及三一的创始人梁稳根。

凯雷那边则加大公关力度,同样在7月份,凯雷创始人亲自飞临北京,和他一起来当说客的还有刚卸任美国国务卿一职的鲍威尔。

最终,在第二年年初,徐工和凯雷这个收购案被商务部叫停。

据说,商务部之所以叫停该收购案,是因为他们发现,凯雷之所以收购徐工,正是出于卡特的委托。不过凯雷和卡特对此都保持沉默,没有明确承认,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真假。

不过经过这一事件,国家开始重视到徐工,还有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便开始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于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徐工等工程机械企业顺利度过了危机,并在2008年中国开启“大基建”后,迎来了真正的高速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根据权威外媒提供的最新榜单,徐工在2023年全球50强工程机械企业榜单中,排在第三名,另外中国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则分别排在第五名和第九名。

通过榜单可以看到,相比其它有些行业,我们的工程机械产业在世界上还没有达到一骑绝尘或者独霸全球的地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这些年,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崛起,中国的公路、铁路和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已经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输出中国标准。

我们相信,未来肯定还会越来越好!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还辛苦大家给视频点个赞支持一下,我们下期内容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相关问答

MINI ROADSTER轮胎怎么样_汽配人问答

[回答]1)sedan街见四门三厢车内称轿车台湾称房车像广本帕别克A6……见性比较缺乏2)coupe通两门三厢车英文名比较富代比较COOL北美辆车品牌版本像ACCO...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