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构造柱泵

纳科工程机械 安徽鑫宏机械:以精工制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小编 2024-11-24 二次构造柱泵 23 0

安徽鑫宏机械:以精工制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安徽市场品牌信得过企业展播】

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以精工制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精密铸造、机械加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采用水玻璃熔模铸造及硅溶胶工艺,生产各类普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质的精密铸造件。目前,企业拥有一系列精密铸造产品生产、检验设备。同时,该企业也是国家工信部颁布的铸造准入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安徽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为企业稳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立足实体 稳步升级发展

该企业成立于2006年,2009年经整合提升,与国内大型主机厂形成OEM,实现年生产能力突破3000吨。2014年公司获得ISO9001体系认证、自主进出口权、建立了ERP管理系统,实施了6S现场管理。2015年公司与多家外企合作,企业高端装备生产制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年生产能力突破5000吨。2018年,企业扩产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新厂区,并在当年获得了国家工信部首批“铸造准入企业”认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4月24日,“鑫宏机械”在省股权托管交易管理中心挂牌。同年该企业投资1080万的机加工车间和检测研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并通过了IAT16949体系认证。

工匠精神 推动人才强企

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秉承“工匠精神,人才强企”战略,企业拥有一批热处理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体系工程师等专业实力技术团队,对生产研发中的热处理工艺难题处理、熔模铸造工艺设计的模流分析及铸造工艺制定、技术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到公司体系制度的策划、推行,维护,改进以及过程的监督管理等各流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司优秀的人才创新团队,分别荣获了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认定,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国际领先的机械加工设备

精工制造 赢得客户信赖

近年来,由于该企业的精工制造和精工智造的技术不断升级,其生产的各类铸造件产品,其产品质量和精工技术,赢得了广大客户和供应商好评和认可。如:其产品被湖北三江航天万山公司授予:“建国70周年,产品可靠、保障有力”称号。多年来,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铸造件产品,在航天类中,供应着:航空设备组件、装配主体载人客机;在轨道交通类中,供应着: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组件,产品主要供应世界三大城际列车制造商之一(西班牙CAF);在三冶金传动类中,产品主要供应给世界三大冶金传动设备主机厂之一,含导位、壳体、破坏锤等系列组件(达涅利);在汽车配件类中。主要供应的商用车传动零部件,支架、压板,卡车配件,分类:连接叉,车门铰链,发动机支架,压板等,主要采购商:丰田、北汽福田、陕汽、帕卡等;在阀门流体类中,产品一直服务于纽威阀门公司、白湖阀门等,同时产品出口欧洲部分国家;在工程机械类中,产品主要供给美国山猫、纳科,柳工工程机械类产品等。

智能化铸造及机械加工设备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从研发到成品,实现全了流程精工制造及智造体系,产品销售及业务拓展范围已覆盖国内外。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已成为国内中车集团、三江航天、一重集团、陕汽集团、柳工集团、安琥合力等和国外西班牙CAF、德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配套企业,为“鑫宏机械”不断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怀宣)

来源:工商导报

机械设备行业研究:寻找复苏中的机械投资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

通用制造:受益复苏,首推周期品类

制造业整体景气度有望迎来向上拐点。今年 5 月底,国务院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从宏观数据来看,今年 Q3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3.9%,环比提升 3.5pp;固定资产投资同比 +5.7%,环比提升 1.5pp;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4.8%,环比提升 4.1pp,Q3 我国经济呈现 良好恢复势头。从典型通用自动化产品来看,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月度同比增速自 今年 5 月以来也呈现良好修复态势。我们认为,制造业的周期复苏将是 2023 年机械设备行 业的关键主线,周期赛道受益程度有望领先。

制造业子行业明显分化,装备制造业领先修复。据我们 11 月 30 日发布的《PMI 承压,通 用设备等率先修复》,虽然从制造业总体经济效益、PMI 等数据来看,制造业整体景气度在 10、11 月有所回落,但细拆其子行业,我们发现在 10 月制造业整体走弱的情况下,装备 制造业继续改善,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子行业库存也已处于较低水平,后续有望最先受 益于复苏。

机床:新能源产业持续拉动,工业母机国产替代加速

我国机床产量与全球范围内制造业转移情况息息相关。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 WTO,我国 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机床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2011 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到历史 最高的 86 万台,是 2001 年加入 WTO 时机床产量的 4.5 倍。2011-2019 年间,我国金切 机床产量下降了 51.63%。造成机床产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 和高保有量,2011 年以来,制造业流入中国的速度变慢,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 政策,将核心高端制造业收回本国,而中低端制造业也由于中国丧失成本优势等原因而开 始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另外高保有量和部分“零首付”等激进销售政策下的闲置机型也压 制了需求。

2019 年后,金属切削机床行业触底反弹,2020、2021 年我国金切机床产量分 别增长 7%、35%。2020 年初以来,我国快速脱离疫情的影响,制造业部分回流国内;机 床十年更新大周期带来的更新需求托底;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景气高企共同助力本轮 机床上行周期。

竞争格局:金属切削机床市场竞争格局可以概括为分层、分散。分层:机床因精度、可靠 性、效率等差异导致同规格机床价格差距非常大,不同品牌价格差距超过 10 倍,每个品牌 都在所属价格段竞争,跨价格段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分散:国内金属切削机床市场集中 度低,2020 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 CR10 约为 30%。一方面机床品类众多,一家公司 很难擅长多个品类;一方面机床组装依赖人工,规模扩张比较难。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根据制造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 1) 五轴加工中心:五轴为代表的高端市场长期由海外公司主导,国产化率约为 15%,毛 利率可超过 40%; 2) 卧加&龙门加工中心:竞争格局良好,毛利率可超过 30%,且国内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3) 立加&普通数控机床:通用且市场空间大,竞争相对激烈,毛利率一般不超过 20%; 4) 普通机床:竞争几乎白热化,大量中小企业采用薄利多销的战略抢占市场。

民营机床厂全面崛起,已实现稳定盈利,且净利率在本轮上行周期显著提升。收入端,2019 年以来,国内以海天精工、纽威数控为代表的的民营机床厂收入增速显著且持续高于加工 中心进口增速,加工中心作为高端数控机床的代表,表明我国民营机床厂已经在高端市场 站稳脚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利润端,民营机床厂已实现稳定盈利,在 2011-2019 年行 业下行周期中能够维持稳定的净利率水平,并且在 2020 年以来的上行周期中,净利率显著 提升。稳定的盈利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投入研发,在精度、可靠性及核心功能部件领域逐步 突破,实现高端机床进口替代的良性循环。

我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有望带动国产机床进口替代加速。我们认为机床的国产 替代是通过技术进步在特定场景实现替代,提升国产化比例,并进一步精进技术以打开空 间。复盘机床强国及知名机床公司成功的共性,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势制造业反哺至关重 要。比如德国、日本的汽车产业造就了以通用和效率著称的龙头公司,瑞士的钟表产业孕 育了超高精度的隐形冠军。我国新能源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2022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全球销量占比 59%,2021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 51%。

并且,汽车是数 控机床最大的下游应用,2020 年占比约为 30%,虽然动力总成由发动机、变速箱切换至三 电系统,对金属切削机床需求有所下降,但是其对机床的需求量依然非常可观。据央视财 经频道报道(工业母机产业调查 2022.9.23),2022 年下半年,受新能源汽车拉动,机床公 司订单增长明显,表明我国机床公司有能力承接新能源行业相关订单。我们认为我国机床 公司在新能源的拉动下,有望加速进口替代。

刀具:23年看好需求复苏,中高端市场将成主战场

2023 年刀具国产商的增长或更多来自于汽车、航空等高端市场的新品拓展。刀具产品的本 质是一种顺周期工业品,主要用于加工钢、不锈钢、铸铁、有色金属、耐热合金等材料, 而这些金属的需求量最终和 GDP 相关。从支出法的角度看,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 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我们选取最终消费支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完成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以及出口数据分别和国内刀具市 场需求增速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1) 出口、地产和消费是近 20 年与刀具需求有显著相关关系的三大板块。无论从显著性还 是解释程度的角度,和刀具的相关性排序为出口>地产>消费>制造业投资>基建,其中 出口、地产和消费的 p 值分别为 0.09%、2.45%和 4.15%,相关性较为显著。根据华泰 宏观 2022 年 12 月《2023 年宏观经济展望更新》和地产组 2022 年 11 月《变奏余音 绕梁,剩者凤鸣朝阳》报告中的判断,2023 年海外需求可能进一步走弱,抑制中国出 口增速,全年出口同比可能在-1.7%的水平,而社零销售总额和地产投资有望回升至 10.3%和 0.3%(乐观状态)的水平。

2) 出口不振或对刀具需求造成一定压力。历史上看,刀具行业 2006~2008、2010~2011、 2017~2018、2020~2021 这 4 轮景气周期,都是出口高速增长的繁荣期,反之亦然。 出口对于刀具需求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对于刀具的需求,机械出口占 到全部出口的近 50%,而基本所有的机械设备都需要用到刀具进行加工。但需要注意 的是,即便是相关性最强的出口,对于刀具回归的 adjust-R²也仅为 0.52,并不能完全 解释刀具需求的变化,如 2016 年出口下滑的时期也出现过刀具行业弱复苏的情况。

3) 汽车等需求的潜在修复可能带来更大的刀具国产替代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和地 产与刀具需求呈现出的相关关系主要来源于消费、地产与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消 费和地产中包含了汽车、家电、电子、模具等有刀具需求的行业,但最大的汽车仅占到 社零消费的约 10%,历史上汽车和消费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一个有趣的现象 是,虽然 2021 年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值达 10 万亿规模,和机械 1.6 万亿美元的出口金 额相当,汽车和通用机械分别占到全球切削刀具销售去向的 35% 和 34%,是刀具最大的两个应用场景。但从过往数据的情况来看,汽车产销量与刀具 需求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仅是最近 4 年开始趋同,我们推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 于汽车领域刀具的整体要求相较通用更高,导致国产化率在近 4 年才慢慢起步。这也意 味着如果未来汽车需求修复,相应国产替代的空间更大。

短期看国内刀具整体需求相对疲软,中高端市场相对稳定。21H1 以来 PMI 处于震荡下行 趋势,年初疫情期间达到短期低点,9 月短暂回正后 10 月再度下行。而从代表性刀具企业 的收入增长来看,受到行业景气度下行的影响,收入增速也跟随震荡走低,但在下游受冲 击较大的 Q2 短暂地出现了收入增速回升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系疫情导致刀片进口渠道受 阻。据海关总署数据,1~10 月刀片累计进口 5.2 亿美元,同比持平,趋势上看在 3 月以后 进口金额出现一定修复,可能与物流的恢复以及中高端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有关。

业务低重合度下国内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会相对温和。根据相关上市公司 21 年年报和我们 对于行业其他参与者规模的大致测算,目前国内厂商处于集中度较低的发展阶段,规模最 大的株洲钻石也仅占到 21 年刀具市场份额的约 10%。分散的竞争格局+产品的强定制化属 性势必导致不同企业之间较低的业务重合度,而在错位竞争的格局下,如果单一厂商发动 价格战,有业务重合的厂商只需在重合品类上跟随降价,价格战最终对于发动者的损害要 远大于其竞争对手。

国产替代趋势已现,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21 年国内 120 亿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市场中, 进口数控刀片的规模约在 40 亿元,此外国际品牌在国内设厂也有约 30 亿的份额,国产品牌的 份额在 50 亿左右,国产化率在 40%左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海关总署的进口数据来看, 2017 年以来我国刀具进口总量基本维持在 16 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其中硬质合金进口额占国内 刀具需求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22 年前 10 月刀具进口额同比基本持平,而代表性刀 具企业中钨高新、欧科亿等刀具业务收入多呈现增长态势。未来随着国产刀具产品力的不断增 强,相关国产厂商在能源装备、军工、汽车等中高端领域的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工控:库存周期+进口替代,工控行业有望迎来业绩快速增长

整体市场上,22 年工控自动化行业总体需求持续疲软,新增订单不足,预计 22 年同比增 速约 2%。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叠加上游原料价格高涨,以及芯片等关键原材料紧缺, 根据 MIR 数据,2021Q4-2022Q3,我国工控市场总规模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7%、+8%、 -4%、+2%,MIR 预计 22 年中国工控行业市场总规模约 3000 亿元,市场增速约 2%,国产 化率约 45%, 重工业投资增速稳定,带动 22 年项目型行业增速高于 OEM 型行业。根据 MIR 数据,22 年前三季度 OEM 自动化市场规模为 893 亿元,同比降低 4%,项目型自动化市场规模为 1411 亿元,同比增长 6.2%。

OEM 自动化行业受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较大,多个重要细分 行业景气度无明显好,除了电池制造、光伏设备有明显增长,另有印刷机械、制药机械、 暖通空调、食品饮料机械、电梯有微小增长以外,其他 OEM 行业均处于下滑趋势。在国有 资本投资的带动下,重工业(除钢铁行业之外)投资增速相对稳定,使得由国有企业主导 的采矿、化工、电力、市政及公共设施等项目型行业自动化产品同比增长优势明显。

外资具备先发优势,内资通过“行业定制化”战略突围。工控整体是成熟赛道,外资企业 对主要行业进行过深度开发,较内资企业建立了显著的先发优势,借此占据我国工控行业 的主要份额。内资龙头打法清晰,采取了“行业定制化”战略,抓住大客户打造行业标杆 应用,在传统赛道对外资进行份额替代,并且提前布局抓住了我国 3C、锂电、光伏等新兴 赛道高速发展的良机,在这些领域实现了较高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未来也将依 托越来越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继续成长和巩固壁垒。这种策略也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同行所 借鉴,我国内资工控企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加强。2021 年来看,外资在低压变频、伺服、PLC 中分别还占据了 55%、59%、84%的份额,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空间。

国内龙头拉大领先优势,二线梯队通过新产品+新行业寻求破局。22 年前三季度国内龙头 企业市占率提升趋势延续。下游企业自动化升级叠加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国内 企业解决方案优势显现,国内厂商替代进程加速推进。龙头企业汇川技术 22 年前三季度在 低压变频器、伺服市场、小型 PLC 领域市占率同比 21 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 1.4/4.7/4.8pct。 目前,国内智能制造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我们认为未来龙头企业有望凭 借资金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二线厂商有望通过具备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以及在高 速发展的新行业中重点突破寻求破局之路。

锂电、光伏行业相对其他普通制造业具有更好的景气度,对工控整体增速起到了一定带动 和支撑作用。同时,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端、节能升级,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对能源 管理、储能的需求日益提升,也是工控长期向好的关键驱动。锂电、光伏、能源管理、储 能领域,以交流伺服为例,2021Q4-2022Q3,来自电池制造设备的收入单季同比分别为 +19%、+13%、+22%、+26%,来自光伏设备的收入单季同比分别为+14%、+15%、+26%、 +30%。

激光器:价格竞争有望趋缓,龙头份额高将最先受益

格竞争有望随制造业复苏而趋缓。光纤激光器凭借高效率、低维护运营成本、高性价比 等优势,在我国工业获得快速应用。2014-17 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从 29 亿元增长 至 71 亿元,2015-17 年 CAGR 达 36%。但 2018 年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虽然我国光纤 激光器销量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在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下,市场规模的增速受到一定拖累, 全球光纤激光器龙头 IPG、我国光纤激光器龙头锐科激光的毛利率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但 同时可见,2020Q1-2021Q1,两家企业单季度毛利率呈修复趋势,预计与市场景气度较高 有关。制造业复苏阶段,我们认为激光器行业价格竞争有望趋缓,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市场份额集中,龙头份额高将充分受益。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9-21 年, IPG、锐科、创鑫在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的占有率合计分别为 78%、76%、74%。在行业 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依旧保持了高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应具有较强的 规模效应。其中,锐科激光是内资龙头,在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中的份额从 2015 年的 7.7% 提升至 2021 年的 27.3%,与第一名 IPG(28.1%)的占有率基本持平,较第三名创鑫激光 领先 9.0pp,实现了对进口品牌的快速替代,并较其他内资品牌建立了更显著的占有率,有 望充分受益于行业需求复苏及竞争趋缓。

叉车:长期成长性强+短期需求复苏,电动化、国际化打开蓝海

“人力替代”+物流仓储发展推动需求成长,中国孕育全球最庞大市场。叉车广泛应用于国 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如制造业、物流搬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出租等行 业,这些主要行业对叉车市场的贡献相差不大,叉车市场景气程度的波动受下游单个行业 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全球正处于物流行业发展上升期,对物 流装备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规模化、智能化的趋势。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及物 流效率提升的需要,叉车市场稳步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相辅相成。

2000 年以来我国叉车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2021 年中国叉车行业销量全球领先。根据中 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的统计,近十年间中国叉车行业(含外资企业,含出口 销量,下同)总销量由 2011 年的 31 万台增至 2021 年的 110 万台,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年复合增速达 13.36%,且从 2009 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叉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2015 年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及叉车市场保有量等因素对国内叉车行业特别是内 燃叉车造成了较大不利影响,中国叉车企业总销量同比下滑 9%。2016、2017 年受益于物 流仓储运输、基建等行业推动,国内叉车行业销量同比增长 13%、34%,达到 37、50 万 台。随着国内制造业温和复苏,物流仓储等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国产叉车出口规模稳定 增长。2019 年后,伴随疫情好转后的制造业复苏,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 动叉车市场增长,2021 年叉车国内销量突破百万台大关,实现 37.38%的增长。

我们认为,未来叉车市场销量有望实现持续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国民经济的稳定 增长;2)以物流仓储行业为代表的众多下游领域的蓬勃发展;3)伴随劳动力成本上升及 人口红利消失而产生的“机器换人”趋势;4)存量叉车自然更新需求的释放。 技术成熟+节能环保需求推动叉车电动化进程,电动化率快速上升。与内燃叉车相比,电动 叉车具有噪音低、污染少、节能高效等优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日趋严格的 非道路用车辆排放标准,电动叉车必将成为叉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 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以及近年来电动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类工业车辆的应用比例快速 提高,在发达国家电动类产品的比例已经远超过内燃型产品。电动类工业车辆不使用化石 能源,普遍适用于港口、车站、货场、车间、仓库、超市、油田及机场等处,可以进入船 舱和集装箱内进行作业,还可以广泛用于军事和特殊防爆及越野部门。电动类工业车辆产 品适用范围正日益扩大,成为一种产量和品种规格最多的装卸仓储搬运机械。

国内电动叉车比例呈加速提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据世界工业车辆统计 协会报告,2020 年欧洲电叉销售占比高达 87%,而美洲、大洋洲分别为 68%、56%,均 高于我国的 51%。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 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环保节能技术受到各国叉车行业的普遍重视,电动叉车技术的发 展迅速,同时自动仓储系统、大型超市纷纷建立也增大了室内搬运机械需求,近年来电动 叉车市场正逐渐扩大。在“碳中和”的政策大背景下,我国叉车结构构成将持续改善,电 动叉车占比预计不断提高。

中国叉车行业(含外资企业,含出口,下同)电动叉车销售占比呈上升趋势,但仍然明显 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虽位列世界第一大叉车生产国与消费国,但国内叉车市场电动叉 车的销售结构较为失衡,2020 年我国电叉销售占比首次超过 50%,2021 年中国叉车行业 电动叉车销量占比为 60%,较 2020 年 51%占比提升 9pct,逐渐缩小与欧洲等地区的占比 差距。中国叉车行业销售结构的电动化趋势很明显,由 2011 年的 27%逐年提升至 2021 年 的 60%,其中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提升幅度最大,同期销量占比由 13%提升至 48%。我们 认为,在以仓储业为代表的下游市场需求增长以及环保意识和国家节能减排推行力度的不 断强化下,国内叉车市场的消费结构将逐步调整,电动叉车占国内叉车市场的比例将逐渐 提高,由此将为国产电动叉车带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中国企业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范围内,在叉车高端 市场,以日本丰田、德国凯傲、德国永恒力、美国科朗、美国纳科等为代表的全球知名的 叉车制造商,依靠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明显的品牌优势,全球布局的销售网络,在全 球叉车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叉车中低端市场,主要以中国的叉车产品以及各国本 土的叉车生产企业的产品为主,各企业依靠自身的营销网络在全球或本土进行产品销售并 建立优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据美国《现代物料搬运》(MMH)统计, 2020 年安徽合力、杭叉集团依旧位列全球叉车企业前 10 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 升,工业车辆行业总体呈现市场份额集中度不断提高且有加快的趋势。

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中国企业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范围内,在叉车高端 市场,以日本丰田、德国凯傲、德国永恒力、美国科朗、美国纳科等为代表的全球知名的 叉车制造商,依靠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明显的品牌优势,全球布局的销售网络,在全 球叉车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叉车中低端市场,主要以中国的叉车产品以及各国本 土的叉车生产企业的产品为主,各企业依靠自身的营销网络在全球或本土进行产品销售并 建立优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据美国《现代物料搬运》(MMH)统计, 2020 年安徽合力、杭叉集团依旧位列全球叉车企业前 10 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 升,工业车辆行业总体呈现市场份额集中度不断提高且有加快的趋势。

关注新能源装备企业的“中国输出”以及平台化逻辑

锂电设备:海外本地化叠加储能需求,锂电设备的“中国输出”值得期待

国内产能逐步落地,车企电池厂合作加速,海外需求接力趋势明显

22 年国内电池厂扩产持续落地。新能源汽车保持高景气,22 年 1-11 月新能源车销量 605.8 万辆/yoy+103.56%,带动国内动力电池产能持续扩产。22 年 11 月比亚迪温州 20GWh 动 力电池项目签约,亿纬林洋 10GWh 储能电池项目建成投产,远景动力沧州 30GWh 电池项 目开工,国内锂电产能扩张逐步落地。

中国锂电产业链有望在全球行业分工下加速成长。从海外需求端来看,汽车出口创新高, 中汽协统计 22 年 1-11 月汽车企业出口 278.5 万辆/yoy+55.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59.3 万辆,同比增长近一倍。国产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趋势领先,叠加工程师红利、精益管理等 优势,逐渐在进口替代和走向全球两方面发力,也有望带动中国锂电产业链在全球分工下 的成长。海外的需求一部分来自海外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包括 11 月底现代汽车与 SK On 签约,双方拟建 20GWh 的北美电池供应,同时也满足美国的 IRA 法案要求。

车企与电池厂合作背景下,二三线国内电池厂加速出海。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也为 此加速了保障电池本地供应的合作。除了与海外电池厂合作,中国电池企业的海外布局也 在加快,11 月初常州电池企业宣布在葡萄牙建设首期 15GWh 的生产基地,未来可能扩大 到 45GWh 海外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趋势明显。据公司官网,远景动力总部设在日本,同时 在日本神奈川、日本茨城、美国田纳西、英国桑德兰、法国杜埃、西班牙纳瓦尔莫拉德拉 马塔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在中国有无锡、鄂尔多斯、十堰、沧州四座生产基地,并在上海 设有研发中心。远景 2026 年规划产能 400GWh。中国电池产业链在量产方面优势明显,海 外电池厂对国产设备的认可度也持续提升,国产设备龙头或更加受益。

中国锂电设备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

供应要求提升,布局领先、本地化服务能力强的设备企业或更加受益。据海目星锂电事业 群海外负责人韩婧(央视财经 22.11.24),公司 22 年以来的海外设备订单相比 21 年翻了 四到五倍。10 月 21 日,先导智能官网公布在德国全资收购自动化装备制造商 Ontec,建立 海外技术能力中心。先导此次收购的德国奈拉的工厂,在电气工程机械、机器人技术、工 业图像处理等领域有二十多年的专业经验。我们认为公司此次收购有望为海外市场开拓提 供强劲的战略支持和动力;同时也将收获一支高水平的非标装备本地化服务队伍。据先导 官网,公司目前员工人数达到 19000 人,较 21 年底(14858 人)增长 28%。考虑到先导 不断优化的内部管理与部门间协同,我们认为其生产及交付能力有望提升得更快。

国产锂电设备海外认可度提升。据赢合科技 11 月底官网发布,公司高精度双层挤压涂布机 出货德国领先车企客户,并投入后者的首条锂电池生产试验线。国产锂电设备在机械、电 气等方面的安全设计能够满足欧盟 CE 认证,各项技术水平达到全球顶尖车企严苛体系标准, 我们认为海外客户对国产设备的认可度有望持续提升。提前布局的锂电设备企业有望更加 受益,推荐先导智能、科瑞技术。

储能发展态势向好,助力电池需求长期增长

国内外风光发电方兴未艾,电化学储能发展前景广阔。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替代非再生能源 趋势明显,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是解决风电、光伏间歇波动性,实现 削峰平谷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化学储能由于其受地理因素影响小,应用的场景较灵活, 在储能领域的优势逐渐凸显。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地区,三 者合计占全球市场的 80%。

储能正在成为目前全球用于推进碳中和目标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即使面临新冠疫情和供 应链短缺压力,2021 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据 CNESA,2021 年全球新 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18.3GW,同比增长 185%,其中,新型储能(以电化学储能 为主)的新增投运规模最大,并且首次突破 10GW,同比增长 117%。据 CNESA 统计,2021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209.4GW/yoy+9%,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 规模占比首次低于 90%/yoy-4.1 pct;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 25.4GW/yoy+67.7%,其中 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占比约 91%。2021 年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 46.1GW/ yoy+30%,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22%。磷酸铁锂等电化学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 逐步成熟,已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

锂电为电化学储能主要路线,政策引导下需求有望快速增长。锂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系统最 主流的装机分类。据 CNESA 统计,截至 2019 年底,国内电化学储能中锂电池的累计装机 规模为 1378.3MW,在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中占比超 80%。不同于户用储能较多的海外市 场,国内储能应用受政策影响较大。2021 年国内储能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国家 明确 2030 年 30GW 储能装机目标,CNESA 统计 14 个省相继发布了储能规划,20 多个省 明确了新能源配置储能的要求,包括山东在此影响下项目装机规模大幅提升,2021 年新增 投运规模首次突破 2GW,是 2020 年的 1.6 倍,以源侧新能源配置储能和独立储能应用为 主。新增百兆瓦级项目(含规划、在建、投运)的数量刷新历年记录,达到 78 个,超过 2020 年 9 倍,规模达 26.2GW。CNESA 预测 2026 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79.5GW,22-26 年复合增长率 69.2%。

关注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设备新需求:大圆柱、钠离子、复合铜箔、储能产线等

大圆柱电池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也有望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推广。圆柱电池生产效率较高, 而相比 18650 和 21700 电池,4680 尺寸更大,能量密度更高。据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 (2022.03.27 电动车百人会论坛),4680 电池工艺路径较前代 2170 电池工艺路径缩短了 30%,每 GWh 生产效率更高,对比方形电池的制造成本下降 42%。据国轩高科官网,公 司 12 月初携多款新产品亮相美国先进汽车电池大会,其中首次展出的 46 系列圆柱电芯能 量密度达到了 310Wh/Kg,常温下 18 分钟能快速充电至 8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12 月 15 日亿纬锂能发布的大圆柱钠离子电池,基于层状氧化物正极和硬碳负极,以 C40 铝壳为 载体,比能量可达 135Wh/Kg,10C 下容量保持率高达 90%,-40℃仍能正常工作,循环 2500 次 80%容量保持率;目前与终端客户在做中试前的准备工作。

PET 铜箔有望成为提升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的下一代技术。锂电铜箔根据组成材料的不 同可分为传统铜箔与复合(PET)铜箔。PET 铜箔具有典型的“金属导电层-高分子支撑层 -金属导电层”三明治结构,以绝缘分子薄膜为支撑基材,两侧沉积金属铜层而得到的复合 集流体。PET 铜箔是在 4.5μm 的 PET(或 PP)膜两边各镀 1μm 铜形成 6.5μm 的 PET 镀铜膜,通过低密度、高可压缩性以及低造价的高分子基材材料 PET 替换金属铜,其特点 为厚度较薄、用铜量较小、有效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与能量密度。

储能是推动电力能源变革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的自动化产线等创新, 有望推动储能行业加速发展。12 月 15 日,先导智能官网公布将与宝丰集团再度联手,在 前期电芯、化成分容、模组、PACK、CTP、大物流等装备合作的基础上,签订充放电测试 设备与 20GWh 全自动储能集装箱装配线合作协议。全自动储能集装箱 PACK 装备线包含 了箱体上下线、内部结构安装,绝缘性、交直流测试等多道工序,可以使产线自动化率提 升 50%,助力实现产业规模化。

光伏设备:关注设备平台化逻辑及降本产业链,紧跟先进技术产业化

需求释放推动2022年电池产能高速扩张,下游一体化进度加速保障资本开支平稳增加

2022 年光伏全产业链需求上行,多环节量价起升。受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天然气、煤炭价 格上涨,以及北半球干旱、高温等因素影响,欧洲传统火电、水电等供应紧张,电力成本 高增。22 年 8 月,泛欧洲的电力交易所 Nord Pool 的数据显示,欧洲部分国家的基准负荷 电力价格在今年同比上涨了约 500%,全球“碳中和”脚步因此提速。在全球光伏需求和发 电成本上行基础下,硅料成本与全球需求关联度下降,硅料价格上涨不再是压抑需求的主 要原因。2022 年 1-10 月光伏组件平均成交价约为 1.94 元/W,同比上升 10%,前三季度光 伏组件产量 191GW,同比上升 46.9%,光伏全产业链量价起升明显,刺激下游资本开支意 愿上行。

盈利上行+供求不平+技术迭代,促进 2022 年电池产能高速扩产。光伏下游资本开支意愿 与各环节盈利情况高度相关,盈利上行阶段,投资回报期缩短,下游厂家扩产意愿提升。 2019-2021H1,光伏硅片盈利能力维持高位,叠加拉晶技术扩散,刺激硅片进入者不断增 加。2021 年受到硅料、光伏玻璃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电池、组件环节成本压力上升, 导致大尺寸电池等产能扩产增速放缓。受益于 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上行,组件需求旺盛,电池端供求关系紧俏,盈利能力快速恢复,叠加 HJT、TOPCon、XBC 等新技术对传 统 PERC 电池的替代,22 年电池扩产及设备招标快速放量。据 solarzoom,2022 年电池 扩产有望达 230GW,同比+58.7%。考虑新技术对老技术的产能替代,我们预计 2022 年实 际发生的电池设备招标在 300GW 左右,其中 TOPCon、HJT、XBC 等新技术路线占据设 备招标的主要力量。

除盈利因素影响外,技术进步带来的老旧产能迭代也是设备采购的重要力量。依托于技术 迭代的降本增效是光伏发展的内生动力,且越靠近终端的产能由于在生产顺序上靠后,技 术迭代的“累计效果”显著,因此组件端技术迭代一般快于电池端,电池端快于硅片端。 2019-2021 年是光伏大尺寸硅片快速渗透的阶段,受益于此,大尺寸单晶炉加速老旧产能 迭代,电池和组件产能在生产顺序上晚于硅片,大尺寸迭代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放量。同 时由于 PERC 电池理论转化效率接近极限,TOPCon、HJT、XBC 等具备更高转化效率的 技术渗透率自 2021 年开始迅速提升。组件端串焊机除了受到硅片尺寸、厚度、电池技术路 线影响以外,同时承接 SMBB、0BB 等电池端新型金属化技术变化,因此组件设备招标除 受到盈利影响外,也与技术迭代高度相关。因此在近年来硅片、电池技术迭代不断推进背 景下,组件产能扩张持续增加。

下游一体化布局保障后续资本开支更加平稳。专业化或一体化是光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 选择。2020 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硅、硅料、EVA 粒子、光伏玻璃、石英坩埚等相继出现 紧缺,并带动产业链价格上涨。在供应链管理的压力下,组件企业加速进行垂直一体化布 局,并通过向硅料、硅片等环节的专业化企业进行上、下游领域延伸或与一体化厂商建立 合资、参股等方式的合作关系补齐产业链短板,以此来保障企业自身的发展及供应链安全。 目前隆基、天合、晶科、晶澳、阿特斯、通威等电池和组件大厂均在垂直布局自身一体化 产能,加码全产业链产能布局,有望使得单一环节设备资本开支受到该环节盈利波动影响 逐渐下降,保障后续光伏产业设备资本开支更加平稳。

2023年关注不同技术结构性变化,紧跟电镀铜、0BB、薄片化、钙钛矿等新技术产业化

硅片:大尺寸迭代基本完成,关注薄片化和 N 型技术迭代。N 型硅片和薄片化转型分别对 应光伏发电提升转化效率及降低成本两大技术升级核心要点。N 型硅片具有少子寿命更高 的特点,可提升电池转化效率;硅料成本在光伏度电成本中占比最高,在硅料价格 265 元/ 公斤的背景下,硅料成本占光伏组件全产业链成本 60%左右,硅片减薄可有效降低硅片单 片耗硅量,提高出片数。薄片化和硅耗降低主要利好金刚线相关标的,N 型硅片则对热场 和石英坩埚及石英砂纯度提出更高要求,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欧晶科技、金博股份等。由 于 2022 年 TOPCon、HJT 等 N 型电池产能扩张迅速,以及高效电池对于降本的需求度更 高,预计 23 年 N 型硅片和薄片化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电池片:TOPCon、HJT、XBC 等技术路径渗透率 2023 年将持续提升。2022 年电池设备 招标量超预期增长,考虑存量的大尺寸 PERC 电池后续均将转化为 TOPCon、HJT、XBC 等技术路线,高效电池技术仍有较大渗透空间。预计 2023 年,综合成本较低的 TOPCon 仍将领衔高效电池技术路径,同时随着 HJT 平价推进,HJT 后续发展空间可观。从设备投 资额角度来看,PERC 设备投资额约为 1.1-1.2 亿元/GW,TOPCon 设备相比 PERC 设备, 主要在磷扩改硼扩、激光磷掺改硼掺、新增隧穿氧化层制备设备三方面改变较大,其中隧 穿氧化层制备环节最为重要,主要包括以 PECVD 做原位掺杂和以 LPCVD 做本征掺杂两种 技术路径为主,PECVD 渗透率提升较快。

综合来说 TOPCon 整线相较 PERC 设备提升 0.4-0.5 亿元/GW。HJT 设备投资额保持在 4 亿元/GW 左右,随着产业化推进及竞争者增加, 预计 HJT 设备投资额将逐渐下降。XBC 结构指在原有电池基础上,将 PN 结和金属接触都 设于太阳电池背面,以提高正面发电效率的技术,对激光开槽等设备需求量较高。由于具 备更高设备投资额的高效技术占比提升,预计 2023 年电池设备整体市场仍将增加,布局高 效技术关键设备的设备商有望充分受益。

组件:受益薄片、降银技术影响的串焊机、焊带等环节技术升级。组件串焊机单 GW 投资 额约为 2000 万元,以 1.9 元/W 计算,在不考虑折旧情况下,串焊机投资额占组件厂收入 的 1%,组件厂对串焊机成本敏感度较低,且组件串焊机属于高速自动化设备,对硅片尺寸、 厚度等参数较为敏感,同银浆作为构成金属栅线重要材料,是非硅成本占比最高的一项, 少银、无银化是金属化重要趋势,SMBB、0BB、电镀铜等技术是金属化发展未来的重要路 径,焊接工艺匹配性是新金属化技术向组件终端产品推广的重要保证。

因此,串焊机成为 光伏产业链中更新迭代最快的设备之一。在薄片化及 N 型电池渗透率提升背景下,串焊机 承接了硅片降本(薄片化)和非硅降本(银浆作为构成金属栅线重要材料,是非硅成本占 比最高的一项,少银、无银化是金属化重要趋势)双重使命,同时一体化趋势使得龙头电 池厂、硅片厂纷纷自建组件产能,进一步稳固组件端后续设备资本开支。此外,配合串焊 机一同升级的焊带环节,有望向更细、低温等方向升级。

紧跟金刚线细线化、0BB、电镀铜、钙钛矿等新技术产业化。新技术迭代不仅推动存量产 能置换,新技术的低渗透率也保证了相关设备一段时期的高速放量和较高的盈利空间。目 前光伏行业新技术发展仍围绕提效和降本两大环节展开。降本主要依赖硅成本和银浆成本 降低,更细的金刚线保证了硅损耗的降低,目前主流碳钢丝金刚线线径为 36-38 线,后续 有望向 30-32 线径推广,同时更高破断力的钨丝金刚线有望进一步推动金刚线向 30 及以下 线径进步,超低线径金刚线将推动切片机等设备迭代。

0BB、电镀铜是金属化环节重要的降 银技术,0BB 对串焊机、焊带、胶膜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电镀铜则通过在金属化环节以 PVD、涂胶显影设备、图形化、镀铜等设备替代传统丝网印刷设备的方式,实现以铜替代 银进而降低金属化成本,且由于栅线或焊带的进一步细化,可减少遮光棉机,提高转化效 率。钙钛矿技术或钙钛矿叠层晶硅电池技术可实现超 30%光电转化效率,且大大缩短了目 前光伏晶硅电池生产制造周期,其所需设备与现有晶硅电池体系具有较大颠覆性。相关新 技术大多处于产业化萌芽或早期阶段,其产业化边际变化有望带来相关设备商较大的空间 预期。

设备公司平台化拓展释放新增点,关注设备降本产业链

设备商平台化发展成为大多数光伏设备企业后续发展重要推动力。在近几年行业高速扩产 以及新技术不断迭代背景下,各环节设备商订单屡创新高。但光伏设备本质仍具有“二阶 导”属性,随着各设备商订单基数增加,平台化成为大多数光伏设备企业后续发展重要推 动力。从硅料、硅片到电池及组件,光伏具有漫长的产业链,各环节设备彼此互相联系, 成为单一设备商平台化拓展重要方向;同时围绕设备所需要的耗材、辅材及终端产品同样 成为光伏设备商平台化布局的方向;此外,诸多干法真空设备、湿法设备、激光、自动化 设备可拓展至面板、半导体、锂电等其他专机环节,成为光伏设备商纵向拓展的重要方向。 重点关注光伏设备纵向和横向两条主线,推荐异质结龙头迈为股份和光伏电池设备平台化 玩家捷佳伟创。

沿光伏产业链横向拓展:横向拓展一方面为设备平台化,如奥特维通过内生+外延,产品布 局横跨硅棒端的单晶炉、加料机,电池端丝网印刷设备、光注入退火炉,组件端激光划片 机、串焊机、排版叠瓦机等;迈为股份从电池后道丝网印刷设备龙头,拓展至 HJT 干法镀 膜机和湿法设备;捷佳伟创从干法+湿法设备拓展至激光、丝印等环节;帝尔激光从激光设 备向金属化设备突破;金辰股份、京山轻机从组件自动化设备向电池设备拓展;光伏单晶 炉龙头从硅片单晶炉和硅片加工设备拓展向电池、组件设备。另一方面为设备+材料双轮驱 动发展,如光伏单晶炉龙头布局的石英坩埚、金刚线等业务;高测股份、宇晶股份围绕多 线切片机同时布局金刚线和切片代工业务。相关布局可提高光伏设备商单一成长曲线带来 的发展天花板,促进自身业绩的长久增长。

依托平台化技术,向半导体、锂电、面板等环节纵向拓展: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中所使用的 干法真空设备、湿法设备、激光、自动化设备等底层技术在面板、半导体、锂电等其他高 端制造环节具有一定通用性,且面板、半导体等环节众多设备国产率相对较低,国产替代 空间广阔。诸如光伏单晶炉龙头的半导体单晶炉及切磨抛设备、碳化硅外延设备、碳化硅 衬底(依托自身单晶炉及切片机加设备技术生产);奥特维在半导体键合机、装片机、封装 AOI 设备及锂电设备等环节的布局;迈为股份、帝尔激光在半导体及面板激光设备的拓展; 捷佳伟创在半导体清洗领域的拓展;高测股份创新业务中包含的半导体、碳化硅、蓝宝石、 磁材等业务。由于半导体、面板等设备市场规模相比光伏设备市场更大,纵向拓展可进一 步稀释光伏设备商在单一行业中的风险,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行业高景气推动中游设备环节玩家增多,后续竞争将日益激烈。光伏近年来的高景气度带 动行业内频繁的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新玩家及跨行业玩家不断增加,引起竞争格局逐渐 激烈,我们认为后续竞争主要源于三方面:1)各环节龙头设备商横向平台化拓展;2)未 上市公司在光伏领域的快速成长;3)消费电子、锂电等其他行业公司的转型。

竞争日益激烈提速光伏设备供应链降本,关注零部件国产化逻辑。国内光伏设备各环节龙 头大多是 2010-2016 年期间实现了对国外厂家的国产化替代,此后受益于光伏行业高速成 长,各家设备盈利能力整体保持平稳。随着国产玩家增多及行业高速扩产下供给端压力下 降,零部件国产化成为各设备商保持盈利能力,以及新玩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依托。目 前单晶炉、电池及组件设备中,除芯片外,仍有较高国产化空间的包括工控自动化(PLC、 伺服等)、真空泵、真空设备腔体、电源等环节。其中工控自动化环节在电池、组件设备中 成本占比为 8%-10%,单晶炉中成本占比更高,而综合国产率仅为 40%-50%,仍有较大替 代空间;真空泵、真空设备腔体、电源等环节在 HJT 等光伏设备中国产率较低,相关标的 有望受益于零部件国产替代提升逻辑。

碳中和下,关注产能扩张偏刚性、景气向上供需错配的投资机会

全球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使得很多传统周期行业供给端的弹性发生了变化。而在传统周期 行业复苏向上的过程中,供给端性质的变化大幅放大了行业供需错配的程度,带来了对应 的投资机会。我们持续看好供给端偏刚性、需求度景气持续复苏向上的船舶、海工板块投 资机会。

船舶:供给端刚性,期待环保新规生效+油船订单放量

目前产能扩张主要受限于船坞扩建政策,工信部停止批复扩张项目。根据《政府核准的投 资项目目录(2016 年本)》,对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 业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 号),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 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无居民海岛)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 并合力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

本轮周期的需求结构,使得头部船厂产能具有较强的稀缺性。本轮周期船型需求目前重要 增量为大型箱船、LNG 船为主,和上一轮周期复苏结构不同。船舶偏工程属性,首制船在 设计修改、建造效率控制方面均需要付出大宗材料耗用、工费等多余成本。这类产能需要 多年技术的积累和首制船的探索控制成本才能有大规模接单的能力。本轮周期,只有行业 底部不断摸索尝试持续研发的头部船厂才有接单的能力。目前而言,LNG 船全球仅有少数 的船厂有接单的能力,满足最新环保要求的大型箱船又只有头部船厂有能力进行对应的接 单。这使得头部船厂的产能具有较强的稀缺性。

焊工为代表的技术工人资源稀缺,带来了人力成本比上一轮周期显著提高。在造船过程中, 传统工人主要是焊工、油漆工、电气工程师和工厂工程师。在整个造船过程中,焊接工作 占绝大部分。而电焊工实质广泛应用在建筑、造船、航空、机械设备、管道制作安装等领 域,在工业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与市场需求不同的是,电焊工作业环境较差,长久 从事该行业还对身体有损伤,使得年轻人进入行业的越来越少。对应人力资源的稀缺使得 人力成本比上一轮周期显著提高。

量:11 月订单以金额计同比+13.7%,6 月以来企稳回升。2022 年 11 月全球船舶月新接订 单 589 万载重吨,同比+27.4%,环比-27.2%;新接订单金额达 81 亿美元,同比+13.7%, 环比-42.0%。2022 年 1-11 月,全球船舶新接订单 7627 万载重吨,同比-42.5%;新接订 单金额达 1116 亿美元,同比-1.0%。6 月以来全球新接订单月均金额达 105 亿美元,较去 年月均接单量+7.3%。

价:11 月新造船价环比微跌,分船型船价分化。11 月新造船价综合指数环比-0.17%,同比 +6.07%。其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新造船价同比+6.17%/-1.22%/+4.41%,环比 +0.00%/-2.84%/-0.39%;年初以来,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新造船价+5.70%/-1.64%/ +4.24%。综合新造船价合计+4.82%。11 月,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二手船价同比 +46.26%/-7.84%/-35.84%,环比+2.54%/-6.02%/-19.32%。

结构:11 月新接订单以散货船、LNG 船为主。据 Claksons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1 月, 全球新接订单单载重吨价值量达 1463$/DWT,同比+72.2%;其中,11 月单月订单结构(以 载重吨计)看,主要以散货船、LNG 船为主。其中,散货船占比 49.8%、LNG 船占比 29.4%、 油船占比 13.5%、箱船占比 2.3%。1-11 月(以载重吨计),箱船/LNG 船/油船/散货船分别 占比 36.8%/20.7%/8.7%/27.3%,较去年同期+1.5 pp/+15.7 pp/-8.0 pp/-9.7 pp。

新造船价较低点上涨 29.3%,环保新规生效叠加油船订单放量进一步刺激行业需求。本轮 周期船价上涨的幅度和时间已远超 2013、2017 年。历史看,船价领先周期复苏,也是复 苏最直接的信号。新造船价上涨持续反映供需缺口及行业需求的向上。不考虑环保带来的 新要求及通胀等因素,目前综合新造船价距离 2008 年 8 月上一轮周期高点仍有 18%的空 间。随着 2023 年 EEXI 等环保政策生效叠加油船订单放量将进一步刺激行业需求。

海工:底部行业产能出清,海工行业景气度正取得积极改善

深海油气全生命周期时间长达 30 年,开发阶段投资密度大。深海油气投资金额主要集中在 开发成本,其中为期 5 年的前期开发成本占总成本的 8.52%,为期 5 年开发阶段的成本占 比为 49.41%,为期 20 年的生产运营阶段成本占比为 42.07%,开发阶段的投资密度显著高 于其他阶段,并且设备制造占总投资额的 26.11%。

勘探船是海上油气前期开发的重要设备。在开采近海石油和天然气之前,必须先找到这些 资源。地球物理公司通过在海底反弹声波,在近海地区进行科学调查。在水中,能量源通 常是一排不同大小的气室,充满压缩空气。能量源被拖在地震勘探船后面,向水中释放出 高压能量。返回的声波被沿一系列电缆间隔开的水听器探测和记录。在整个过程中采用严 格的环保措施,以确保海洋哺乳动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健康和安全。

海上钻井设备可根据作业水深依次分为驳船、自升式平台、半潜式漂浮平台和钻井船。一 旦发现潜在的石油时,公司将用移动式海上钻井装置(MODU)钻探勘探井。当 MODU 打 到油时,工程师密封油井,为生产钻机做准备。一些 MODU 被改装成生产钻机,这意味着 一旦发现石油,它们会从钻探石油转为捕获石油。大多数时候,石油公司会用一个更永久 的石油生产钻井平台来取代 MODU,以收获石油。驳船、自升式平台、半潜式漂浮平台和 钻井船是四种主要类型的 MODU。

深海井口主要包括深海采油树、管汇、阀体等组成,相较陆上设备要求更高。井口及采油 树专用件是指在石油、天然气钻井开采过程中,用于控制气、液(油、水等)流体压力和 方向的设备。悬挂套管、油管,并密封油管与套管及各层套管环形空间的井口装置中的零 部件包括采油树阀、悬挂器、套管头、油管头、四通、法兰等。由于深海油气设备的安装 操作难度高及使用环境恶劣,相较于陆上井口设备,深海油气井口设备对专用件的承压、 抗腐蚀等各项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借助灵活的机制、高效的管理、成本的 优势及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如迪威尔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成功打破垄断,成为重要的供 应商之一。

底部行业产能出清,船坞、船台资源有限限制供给端扩张。受全球能源转型压力及国际油 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产能底部大幅出清。如 2021 年 1 月,全球最大的海上 钻井平台建造商吉宝企业(Keppel Corp)宣布,彻底退出海上钻井平台建造业务,并将重 心转向基础设施项目和海上可再生能源。而海洋工程装备中驳船、自升式平台、半潜式漂 浮平台和钻井船等设备生产制造流程与船舶相似。受船坞、船台资源等限制,底部出清产 能的恢复扩张仍偏刚性。

中高油价中枢下,海工行业景气度正取得积极改善。据克拉克森数据,2022 年 1-10 月, 全球共成交海洋工程装备订单 99 座/艘,成交金额约 199 亿美元。尽管以数量计同比下降 20%,但是以金额计同比增长 61%,创下 2015 年以来新高。装备租金继续上涨,10 月份, 全球浮式钻井平台平均日租金达到了 26.1 万美元/天,同比增长 35.3%;自升式钻井平台平 均租金达到了 11.1 万美元/天,同比增长 28.4%;三用工作船租金指数同比增长 28.0%。

重视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与可靠性的投资机会

2022 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更要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 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展望明年:一方面要重视已经逐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 内工程机械等增强内循环内生动力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看好保障能源安全、增强 国内大循环可靠性的油服板块投资机会。

工程机械:国内周期向下静待拐点,海外景气高企有望持续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 2021Q2 进入下行周期。2021 年挖掘机在工程机械主要品种(除叉车) 中销量占比约 46%。且挖掘机对应的土方施工在地产施工工序中为前期工序,所以跟踪挖 掘机需求来跟踪工程机械行业具有指导意义。总体而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呈现明显的周 期成长特征,周期性的驱动力主要为包括信贷、基建地产投资等因素在内的宏观经济周期, 成长性的驱动力主要为技术进步、城镇化、机器替人等。从挖掘机销量来看,2021Q2 以来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下行区间。

开工端数据表明当前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2022 年 11 月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即 CMI 为 109.71,同比降低 7.25%,环比微增 4.32%。11 月份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同比降幅小幅 收窄 3.05 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微增 1.30 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工程机械市场 11 月上旬之后, 大多数地区,环比有小幅改善,但仍处于下行周期内的筑底过程。2022M11 中国小松挖掘 机开工小时数为 97.9 小时,环比降 3.5%,同比降 11.3%,连续 9 个月同比下降。11 月小 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同环比均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开工端需求不振表明当前工程机械 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

投资端来看,地产投资持续低迷且未见好转,基建及采矿业投资持续增长。2022 年 1-11 月,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 38.90%,降幅较 1-10 月扩大 1.1pp;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 增长 11.65%,增速比上月提高 0.26pp。2022 年 1-10 月,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8.1%,比上月降低 0.1pp。

地产支持政策及疫后复苏有望带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回暖。近期出台多项地产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治理完善、聚焦主业、资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稳健发展。在保证债 权安全、资金封闭运作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 求。随着疫情管控放松,未来经济复苏有望带动下游投资信心修复,进而带动工程机械行 业销售回暖。 我国工程机械已经完成了从“配套”到“自主”出海的转变。2017 年之前我国工程机械通 过对外承包工程的方式“配套”出口,2017 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趋 于稳定,但我国挖机出口销量及占比持续提升,随着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力提升,已经 开始 “自主”出海抢占海外市场。

开工端数据表明当前海外市场景气高企。印尼 11 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 209.3 小时,同 比提高10.3%,环比提高0.4%;欧洲11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75.8小时,同比下降5.4%, 环比提高 2.4%;北美 11 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 67.9 小时,同比下降 3.9%,环比下降 7.7%;日本 11 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为 48.5 小时,同比下降 5.9%,环比略降 0.6%。整 体而言,受益于疫后复苏,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工数据较好。

我国工程机械品牌全球竞争力提升,海外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 的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全球龙头卡特彼勒、小松产品性能接近且具 有价格优势。当前国内龙头海外市占率依然较低,根据三一重工 2022 年中报,其挖掘机械 海外市场份额接近 8%,较 2021 全年提升 1.3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工程机械品 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未来海外收入有望继续高增。

油服:持续保障能源安全、增强国内大循环可靠性

国内产量与油价高度正相关,资本开支变动并非单纯受油价影响。2014 年以来,中国原油 产量与油价相关系数为 0.353,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 2014 年以前,中国三桶油资 本开支不断增长,并没有显著收到油价波动影响。2015 左右,由于三桶油高层人事变动, 资本开支有所放缓。2018 年中美经贸冲突升级,能源保供政策不断推出,在油价下跌期间, 资本开支逆势上扬。即便在疫情期间,资本开支依旧维持高位,仅有小幅收缩。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70%/40%以上,页岩油储量世界第三,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 2008-2020 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呈上升趋势,2021 年为 72%/yoy-1.6 pct,首次下降;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成上升趋势,已超 40%。而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世界前列,页岩 油储量世界第三,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

安全与发展大背景下,非常规油气助力能源安全。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习总书记提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从油气 开发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非常规油气资源重要性日渐凸显。国家多次强调要加快页岩 油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2022 年 12 月 20 日 NYMEX 天然气期货价格为 5.35USD/Mbtu,根据中石油新闻中心 2019 年底报道,通过多年的降本增效,目前国内页 岩气开采成本仅为 0.9-1.2 元/立方米,对应 3.9-5.1USD/Mbtu,已初步显示出经济性。

转向非常规,压裂设备增储上产。常规优质的储层逐渐耗尽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田开发共 同面临的难题。国内外油气资源开采逐步从常规地区向非常规地区转移,低渗透、超低渗 透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各国油气田的增产主体。非常规油气无法使用传统的技术手 段进行开采,需要用到以压裂设备为核心的开采方式。压裂作业将携带化学添加剂和石英 砂的液体通过高压泵注入到目的地层,使油层岩石破裂产生裂缝。压裂液中的石英砂比地 层砂密度大数倍,因此能够在裂缝中起到支撑作用,使裂缝长期处于开启状态,从而形成 原油渗出通道,改善油流环境,提高原油产量。

压裂占钻完井成本 28%,柱塞泵为压裂核心部件。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分为前期投资成本 (CAPEX)和后期运营成本(OPEX)两部分。CAPEX 主要包括占地成本、探勘成本、钻 井成本和完井成本等,属于固定成本。钻完井的成本中,水力压裂设备、钻机和钻井液成 本占比分居前两位,达 28%、18%。压裂作业的主要设备为压裂车组或压裂橇组。1 套压 裂车组一般包含 6 台压裂泵车、2 台混砂车、2 台仪表车和 1 台管汇车。压裂橇组是去掉底 盘车安装在橇架上的设备,主要应用于海上和沙漠上的压裂作业。发动机、变速箱、柱塞 泵、底盘车被称为压裂设备等油田专用设备的四大件,其中核心部件是高质量、高压力、 大功率的柱塞泵。

适用性较差、国外品牌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我国电驱压裂设备市场增速有望高于全球。我 国页岩气资源多分布在山区,地表条件复杂,岩石内空气阻力更大,油藏基本埋深在 3500 米以下,页岩气开发难度较美国更大,需要 2500HHP 及以上的压裂车以大功率长时间稳定 输出。而美国当地的油田通常道路平坦,施工作业中压力低,生产设备以 2000HHP 为主, 在近年来国产设备发展迅速的冲击下已经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目前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 已不足 10%。所以目前中国市场主要由四机厂、杰瑞股份、宝石机械三家占有,海外市场 有哈里伯顿、BYRONJACKSON、Stewart & Stevenson、USWS 和 EWS 等。

2022 年 9 月 30 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压裂设备租赁招标计划,共计租赁 164 台电驱 压裂设备。考虑到国内三桶油七年计划,以及安全与发展大背景下油气增储上产的要求, 我国电驱压裂设备市场增速有望高于全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相关问答

谁晓得软玻璃桌布发黄怎么办_土巴兔装修问答

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配套材料供应商。专注机电设备常用材料配套凭借在机械设备配套材料领域的丰富经验和职业技能,平稳发展。依靠质量与专业服务求发展,不断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