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为大半个中国“雪中送炭”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 题:内蒙古:为大半个中国“雪中送炭”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任会斌
时令已到小雪,寒潮开始活跃。承担着今冬明春向国内18个省区市提供用煤任务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煤矿生产现场热火朝天,公路、铁路运输繁忙。“保供”成为当地煤炭行业的热词,大家倾其所能为兄弟省份“雪中送炭”,努力为大半个中国送“温暖”。
11月16日,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工人在检修采煤机。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生产:汗水湿透了衣衫
距地面180米的井下,直径3.5米的两只滚筒式采煤刀,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在两层楼房高的煤壁上垂直飞旋,金刚刀头所过之处,一层80公分厚的坚硬煤块如泥般应声而落。
这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境内的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综采一队的作业现场。队长段伟告诉记者:目前这个330米长的作业面,一刀切过去可采煤3000吨。
煤渣飞溅中,记者看到,采煤机对面一排165台7米高的液压千斤顶支架下,一位采煤工手持遥控器,操控着前方“钢铁侠”的每一个动作,其余10多名工人频繁穿梭检查设备、手脚并用整理现场,忙得不可开交。
11月16日,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的机械设备在往运煤列车装煤。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在井下,采煤也不需亲自动手,但工人要穿过5公里长的巷道,来到15摄氏度左右的恒温作业面,要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工作8个小时。记者看到,黑色粉尘模糊了他们的脸庞、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最耀眼的是闪亮的双眼与洁白的牙齿。
目前,作为神东煤炭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上湾煤矿正夜以继日在“保供”:煤矿实行三班倒,日产煤炭5万吨。这一产量如果每节火车皮载重80吨,则需要625节火车皮才能装得下。
11月23日,运煤列车在呼和浩特南站整装待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纪恩泉 摄)
运输:车轮滚滚向东行
冬日塞外,草枯风寒。鄂尔多斯高原的柏油马路上,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大卡车迤逦而行,它们马不停蹄向东驶去,要跨过黄河、长江,把煤送到华北、华东等地。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境内的荣恒煤矿外的山梁中,大卡车排起了数公里“长龙”。这是一个占地近14平方公里的露天煤矿,矿长柴二荣跑到山头用无人机观察,指挥着生产与运输。据柴二荣介绍,为完成每月22万吨煤炭“保供”任务,矿里新增400多名工人,购置了25台挖掘机、90多辆大卡车,加班加点生产。“能为国家‘保供’作贡献,很有成就感。”他说。
11月23日,“万吨煤列”从呼和浩特出发,向东驶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苗丝雨 摄)
热火朝天的生产、运输场面到处可见。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为保证煤炭快速外运,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煤矿开通了电子提煤单业务,卡车司机在网上预约时间,将姓名、车牌号、防疫码、行程码、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等信息提交给矿方审核,到煤矿后扫描二维码即可装煤。
作为内蒙古煤炭外运“火车头”的中铁呼和浩特局,集中运力资源,开展保供专项行动。其中,包头西站“电煤列车优先”,无缝衔接机车与车流,减少沿途作业次数和时间,让每趟运煤专列发挥最大效率,自10月以来,每天向华东、华南地区送煤3万吨。
内蒙古煤炭“出区达海”重要枢纽呼和浩特南站,“万吨煤列”向东疾驰,日均运量35万吨。今年10月以来,中铁呼和浩特局已累计向区外发运煤炭2500余万吨。
这是11月18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荣恒煤矿一个露天采坑。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保供:倾其所能送温暖
据介绍,近期为了“保供”,当地政府释放产能,为115处煤矿核增产能1.69亿吨,并调增10处建设煤矿规模,增加产能2160万吨。10月份,全区生产煤炭近1亿吨,创近3年来最高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王金豹介绍,目前全区312处在产煤矿均加大马力生产。11月20日,全区生产煤炭386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鄂尔多斯市231处在产煤矿生产煤炭280.12万吨。今年,全区力争煤炭产量超过10.5亿吨,保障社会用煤。
在增产、扩运的同时,内蒙古号召煤矿企业落实国家保供稳价决策。王金豹说,通过自治区各级政府部署、行业协会倡议、龙头企业带头,鄂尔多斯市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均价,已由最高时10月中旬的每吨1800元降至目前的870元,这对保障全国用煤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谈起“保供”,当地政府和煤炭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表示,希望“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能够倾其所能给兄弟省份带去“温暖”。
盛隆工匠人物郑利军:一线工人当上设计师,17年画10万张产品图纸
文 | 荣恒
编辑 | 荣恒
想拥有让人羡慕的好运气?那就从关注我开始吧!点赞关注,让你财运亨通,福气满满!
2003年的北京,还留存着些许青涩,一位名叫郑利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踏入了盛隆电气的大门,彼时的他,或许不曾预料到,这家企业会成为他人生舞台的起点,更未曾想过,自己会从一名普通的组装工人,蜕变为一名技艺精湛的设计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初入盛隆,郑利军被安排在密云工厂,从事着配电柜的组装工作,对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从理论学习到实操训练,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师傅们耐心讲解的声音,都化作他成长路上的音符,奏响着青春的旋律
一个月后,郑利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考验——独立组装三台配电柜,面对着空荡荡的柜体和复杂的图纸,他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拿起了工具,看似简单的组装工作,却暗藏玄机,由于操作顺序不当,铜排难以折弯,直接影响到后续工序的进行
“难道就这样放弃吗?”郑利军心中泛起一丝失落,但很快,不服输的劲头又涌上心头,他主动向车间主任请教,虚心地接受指导,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主动加班加点,终于在第二天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次经历,让郑利军深刻地认识到,工作中不仅要勤勤恳恳,更要开动脑筋,才能事半功倍,他开始在工作中注重思考和总结,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盛隆电气注重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公司定期组织内部竞聘,鼓励员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转岗,2007年,设计室面向车间工人招聘人才,郑利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机会,凭借着扎实的实践经验和对配电柜的熟悉程度,他顺利通过考核,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设计室,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初入设计室,郑利军深感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他的师傅张玉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郑利军悉心指导,从基础的CAD制图软件操作,到复杂的配电柜结构设计,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要想设计出好的产品,首先要对每一个零部件都了如指掌,”张玉刚经常这样告诫郑利军,在师傅的指导下,郑利军一头扎进了图纸和数据中,认真测量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反复推敲每一个结构的设计方案,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雨露,设计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
2014年,郑利军跟随公司发展步伐,来到了武汉智慧工厂,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始终牢记师傅的教诲,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逐渐成长为设计团队的中流砥柱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郑利军所在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来自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厂房用电项目,该项目用电负荷大,对配电工艺要求极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面对挑战,郑利军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成员,仔细研究项目需求,反复论证技术方案,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他提前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柜体的涡流、承重,到铜排的选型、尺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项目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生产出的样柜,并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面对挫折,郑利军没有气馁,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车间一线,与工人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郑利军最终确定了优化方案:增加铜排的宽度、厚度和数量,将柜体深度从1米拓展到14米,并将配电柜设计成两个分体式进行组装,以满足承重要求,为了方便车间生产和运输,他还对断路器下部、铜排底部等部位进行了加固和支撑设计
最终,90多台大电流特制配电柜,按时保质地送到了客户手中,并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这次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公司赢得了声誉,也让郑利军在技术上获得了新的突破
在郑利军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挑战还有很多,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他常说:“怕什么技术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正是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他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也为他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认可
除了自身努力,郑利军也十分注重团队合作和经验分享,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工作中,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同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共同进步
工作之余,郑利军喜欢到车间走走看看,观察自己设计的配电柜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并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请教,他还坚持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好的经验做法都记录下来,形成了厚厚的三大本“宝藏笔记”,这些笔记,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成为团队成员学习的宝贵资料
“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成功他人定能实现自我,”这是盛隆电气的企业文化,也是郑利军一直践行的准则,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十一载春秋,郑利军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对技术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郑利军的故事,是无数奋斗在盛隆电气员工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为自己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你认为是什么成就了郑利军?你从他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问答
荣恒 售后电话是多少?- 一起装修网[回答]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工业园,前身是创办于90年代初的当涂县龙山桥钢铁总厂;通过改制,于2000年3月成立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