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邰村志(六)
第十一章 村民
第一节 人口素质
一、人口概况 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史姓、邰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后任姓从太仓迁来,在史邰境内居住,在自然经济条件极其落后,因战乱,瘟疫流行,加之旱灾、洪涝灾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外迁;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近亲结婚等旧观念;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口生育缓慢且质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邰人民安居乐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禁止近亲结婚,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生婴儿的疫苗接种和流行病的预防,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口发展出现“高出生、高质量、低死亡”。1946年,史邰人口仅130人,1964年人口增长到359人,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史邰人口增至454人,36年人口增长了1.5倍。村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1943年以来史邰村七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年 份
户 数
男性(人)
性别比
女性(人)
性别比
总计人口
1943年
94
154
58,55%
109
41.45%
263
1953年
101
176
57,8%
128
42.2%
304
1964年
97
198
55.2%
161
44.8%
359
1973年
103
208
51.7%
194
48.3%
402
1982年
107
219
48.2%
235
51.8%
454
1990年
123
246
50.83%
238
49.17%
484
2001年
131
268
51.9%
248
48.1%
516
2021年
157
277
50.48%
271
49.52%
548
1979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质量,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史邰村现有人口548人,男277人,女271人,人口增长率由1982年的2%,到2021年人口增长率降至1.5%,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村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二、
性别比例 据1943年以来,八次人口普查显示,1943年,男性人口154人,占总人口58.55%,女性109人,占总人口的41.45%,男女比例为1.41比1,且单身男人较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婴儿生育质量差。史邰村地处偏僻,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社会交往范围狭小,男性青年找对象难,女青年多嫁于经济较发达的地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女性人口流失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村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党和政府提倡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婴儿生育质量有所提高,但受传宗接代腐朽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口生育质量有待提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史邰村总人口为454人,男性人口219人,占总人口48.2%,女性人口235人,占总人口的51.2%,男女性别比1.06比1;男女性别比例失调达到有效控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宣传“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生育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育质量,到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史邰村总人口为548人,男性人口277人,占总人口的50.48%,女性人口271人,占总人口的49.52%,男女比例为1.02比1,村民的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二、文化素质 旧时,史邰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生活日常交往中,很重视文化学习,村内的富户办私塾,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四书五经,简单的算术,但史邰民风淳朴,让自己的子弟参加生产劳动,村里的孩子大多放牛、放羊,他们在沙滩上用树枝互相学习,练字、做算术,有时候,教书先生会在晚上教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识字、算数,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学习识字、算数,相互促进。例如,官府贴出告示,识字的给不识字的念一念,不识字的耳熟能详地能读会告示内容,史邰人的文化素质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提高。
1938年,中共史邰村党支部成立,实行男女平等,重视文化学习,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夜校,重点扫除青壮年文盲,村民“比、学、赶、帮、超”,学习文化积极性很高,在学习中领会抗日救国新思想,学会日常生活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村里办起小学教育,国家委派教师在村任教,适龄儿童得到教育 ,村里有了初中、高中学生,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大学生在村民中占一定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第二节 计划生育
一、家庭与计划生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口的生育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长期以来,史邰村的村民受“传宗接代”腐朽思想的影响,不能够有计划地生育,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妇女在家庭的地位低;家庭经济收入不平衡,经济收入普遍低,物资匮乏,青年男女身体素质差,缺乏对生育知识和做父母的心理准备,在一定程度影响新生婴儿的数量和质量。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育质量的宣传教育,20世纪80、90年代,史邰村双委重点通过广播、文艺活动、发放宣传册、办黑板报、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破除旧的婚姻、生育观念,倡导“少生、优生、优育”新风尚,促进婚育文明。进入21世纪,村双委采取:在公共场所、街道设文化墙,利用板报、漫画,集中育龄妇女宣讲等形式,向育龄妇女进行“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性知识教育;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形成电视有影、微信有像、电台有音、报纸有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宣传格局,向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育质量,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等教育,使广大妇女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生育的新观念。
二、计划生育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人口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大革命”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史邰村的人口过快地增长,1982年第三次人口增长至454人,村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1983年,涉县县委、县政府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村
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度,妇女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各村民小组设一名妇女组长,健全组织,网络化动态管理,年初,计生人员深入农户对育龄妇女怀孕、生育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底账,全程跟踪,督促育龄妇女定期孕前检查,采取节育措施,对计划外怀孕的育龄妇女采取人流措施,并给予其家庭经济罚款。
1991年初,成立计划生育综合办公室,落实计划生育《准生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计划二胎,杜绝三胎,对计划内生育的育龄妇女进行生育指导和生殖健康检查,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由村一次性给儿童营养费200元;对计划外怀孕的育龄妇女实行强制措施,坚决制止超生,并对计划外生育二胎的罚款1000元,计划外生育三胎的罚款2000元,是党政干部的,要给予党政处分;同时对计划外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实施结扎手术。
1991 年后,对已婚育龄妇女管理主要采取一年 4 次普查和突击检查活动等方式摸清出生、怀孕、避孕节育措施等相关底数。同时,对计划外怀孕妇女采取补救措施。1994—1999 年,将已婚育龄妇女划分重点户和放心户两类管理,重点户一年普查 4 次,放心户一年普查 2 次。2000年,对已婚育龄妇女的管理统一规范,新婚育龄妇女建档立卡制度,怀孕快报制度,人流(自流)、引产、死产、婴儿死亡快报制度,出生快报制度,节育手术管理制度,为孕妇服务制度,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第三节 村民生活
一、生活概况 1. 旧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生活资料匮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裕中农、中农手里,大部分农民只有少部分土地,并且土地贫瘠,甚至有的连一分地也没有。加之大部分贫困农民农具不全、又无牲畜,只靠体力耕田,完全靠天吃饭,远不能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租种富人家土地,起五更、搭半夜,勤劳耕作,省吃俭用,农忙季节更是全家出动,收获的粮食除了交地租外所剩无几。或到富户扛长工、打短工。或到磁县、彰德府扛长工、打短工,长工正常年景年资10钱或年小米3石,加糠菜可糊3人之口。短工(壮年)日资30文,最多买米3升(9斤)。贫苦农民吃不饱,穿不暖。遇灾年或兵乱,闯关东或外出谋生,流离失所、逃荒要饭,奔赴在死亡线上。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史邰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贫雇农的经济负担,生产劳动,互帮互助,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贫苦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种好旱地的同时,修滩造田100多亩,修渠打坝,种上水稻,吃上了大米、白面,瓜果蔬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队社员各尽所能,积极投入农业生产,集体分配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口粮和劳动力按“三七分成或四六分成”,既体现了多劳多得,又保证了人多劳力少困难户的口粮。
3.集体食堂:(1958—1961年)史邰大队响应上级号召,开办集体食堂,第一生产队的食堂设在任义国家,第二生产队设在任双金家的大院,第三生产队设在邰松山家(现在牛华成家),大食堂,全大队各家一天三顿都是提着饭桶到食堂按人口打饭,吃饭不掏钱,开始食堂吃得很好,后来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就吃得非常不好了。因没有粮食吃就降低指标(每人每天半斤粮,少盐少油),用红薯、萝卜、树叶、野菜等替代主食,也就是国家号召的“低指标,瓜代菜年代”野菜吃得多了,有些人都得了浮肿病;因此,大队社员生活处于艰难困苦的处境,1961年集体食堂解散。
据涉县档案馆资料显示:1961年史邰大队生活标准:户数33户总人口327人,每人每天应吃粮0.34公斤,全年产蔬菜34315公斤,每人每天吃蔬菜2斤。1962年,史邰大队粮食产量经济收入,收入总计15099元,其中农业11735元、林业2159元、牧业625元、副业1724元,扣除国家提留4229元,年人均收入48,6元。1963年人口463人,耕地面积375.42亩,平均亩产140公斤,各类粮食总产量47639公斤,扣留国家公粮1500公斤,平均每人每年分102.8公斤的粮食,社员们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4.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搞阶级斗争,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所需物品实行布票、购货本凭证定量供应,好在,广大社员及时纠正极“左”思想的偏差,重视修滩造田,修渠筑坝,大米白面,小米玉米,瓜果蔬菜等主食副食基本上能解决了吃饭的温饱问题,穿戴上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村民的吃穿住行都得到明显改善。
5.1982年,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家致富,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科学种田,精耕细作,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1982—1984年粮食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村民的菜园子增加了青椒、西红柿、黄瓜、蒜苗等优良品种,彻底告别了吃糠咽菜的历史;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个体经济蓬勃兴起,市场经济活跃,村民粮食丰收,丰富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6.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乡村”从居住条件看,红砖砌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群错落有致,别致新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古香古色,住房精装修富丽堂皇,水、电、暖气、网络齐全;购置了高档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出行骑上电动车,
有的家庭购置面包车,高档豪华型轿车开进了农家院。
二、生活
1.吃水:旧时,史家庄人吃水要去小井儿挑水,爬圪节头陡坡,经前条地进村,很吃力地挑回家,攒到水缸里,下雨时,接雨水攒到水缸里,成为生活用水;20世纪70年代,大队建起了扬水站,将水抽至黄圪角儿
抽至黄圪角儿水池里,村里人都去哪里挑水,很省劲,但仍然保持节约用水的习惯;1995年,村里通上自来水,村民结束了挑水的历史;邰家口一年四季到村前河里担水吃,家家都有水缸,人们一般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担水,担
满水缸供一天用水,十来岁的小孩就开始抬水或担水,一直到2005年才变成吃水窖水,现在有自来水了。
2.做饭:旧时, 每家都有大锅土灶台,一般烧的都是柴禾,冬天都是上山割柴,备好半年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户烧煤火,有烧炭(烟煤)的,有烧煤(无烟煤)火的,还有农户保留烧火做饭的;20世纪90年代后烧煤球火,进入21世纪,村里主要人用电磁炉、液化气做饭,还有农户烧煤球火,做饭方便又卫生。
3.吃饭: 旧时,村民生活还比较清贫,以粗粮糠菜为主,糠菜半年粮,糠主要是玉米、谷糠、稻糠混合磨成的糠面,菜主要是萝卜、蔓菁(菜根),还有柿子、软枣、野菜、树叶等。粮食主要是红薯,小米、豆子、小麦等,但是有指标的,都不够吃。经常是青黄不接,上顿不接下顿。一日三餐,冬天有时一日两餐。早晚都是稀饭吃糠,稀饭是破米做的,一大锅水抓一把破米放进去,稀得可以照影,故戏称“照脸汤”。中午多为萝卜条干饭,只有过节日时才能吃顿面,基本吃不上油,做一大锅菜放一撇油,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豆腐、粉条和肉。吃饭时大家都端着大粗碗,蹲在大街上,或僦在石条上,边吃边谝闲话,或传达街头新闻,很是开心。
【生活链接】史邰民风很淳朴,谁家要是磨出新糠面,总是多放点柿块,精心烹制成糠窝头,送到四方邻居的家中,让他们尝尝鲜,分享生活的喜悦;五月小麦收场,媳妇们蒸上新鲜的大馍馍,回娘家拜五月,让娘家人分享生活的喜悦,特别是刚过门的新媳妇,回娘家拜五月更显隆重、热情,那时,物资匮乏,生活贫穷,但他们拿出最好的食品,最大的诚意,那种淳朴的民风就是史邰人割舍不断的乡愁,到现在那浓浓的乡情,还是意犹未尽。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粮食丰收,米、面、油、蔬菜丰富,村民结束了吃糠咽菜的历史,主食大米白面,副食瓜果蔬菜,肉类、鸡蛋等丰富且有营养,小米、玉米面、豆面成了村民生活粗粮营养的补充,早饭、晚饭小米粥、面条汤僦馒头,中午大米、大锅菜,打卤面等,讲究色、香、味营养搭配,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饭食种类 (1):糠窝头:旧时,史邰人每天早饭和晚饭都以糠窝头当主食,把玉米面和糠(稻糠、谷糠)以3比7、4比6、对半混合,在水磨上磨成糠面。在大锅里续上冷水,添加适量的柿块,在炉膛里烧火加热至水沸腾(100℃),添加适量糠面,用搅糠榾柮先搅拌均匀,呈椭圆形,移至案板上,切成块即可食用。
(2)软柿子抹窝头:其做法是,将玉米面和白面兑半混合,用温水和成团,将面块捏成窠篓状,在稀饭锅里煮熟,吃时将软柿子放入窠篓处,一起吃,爽甜可口,民间传说着“软柿子抹窝子,顶个火锅子”,这种传统美食成为农家乐的特色菜肴。
(3)小米捞饭:往锅里加上冷水,将水加热至沸腾,加入适量小米,煮熟捞入盆里,盖严锅盖继续闷;将捞完的小米汤继续加热,加入适量的红、白萝卜条、扁豆角煮熟,再往锅里下杂面条(白面、豆面、玉米面混合的手擀面)煮熟,将油放入铁勺里加热,葱花使油炸开,浇入锅里,加入花椒面儿,馨香四溢的小米捞饭就烹制而成。
(4)大锅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米饭搭配大锅菜成了史邰人的家常饭,它经济实惠且味道馨香。它的主要食材有五花肉,土豆、白菜、粉条、油炸豆腐等,用传统的铁锅和烧柴禾烹制,味道纯真;将油加热后,用花椒、葱、姜、蒜炝锅爆炒,五花肉入锅,翻炒时加入大料、茴香、酱油,将五花肉炖熟,再将土豆、白菜翻炒至八成熟,加水,将粉条、豆腐依次加入锅内,稳火慢炖,美味馨香。
(5)菜裹小卷:菜裹小卷的食材是蔬菜和面质小卷,蔬菜有西红柿、豆角儿、茄子、土豆等。小卷就是用面粉加水揉成面团,檊成薄片,抹上油和盐、芝麻,然后卷起来,切成段待用;把菜炒至七分熟,加适量水,再把备好的小卷儿放入锅内,切记不可搅拌,盖严锅盖,稳火慢蒸熟后,菜与小卷搅拌在一起,精致的特色菜肴馨香四溢。
四、穿衣 :旧时,衣服、裤子、鞋袜等穿戴用品,自己种棉花,纺棉织布,自己缝制,但棉花产量低,纺织技术落后,都是妇女用粗布做的穿戴用品,很难满足家里人的穿戴用度,往往是一身衣服几代人穿,全家人盖一床铺盖,贫穷人家更是衣不遮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每年给每人发一丈七尺三寸布票,也只能做两件单衣,从穿戴上面给一定的补充,穿戴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单改棉,棉改单,而且是补丁摞补丁的穿。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条件好了,人们的穿着逐渐得到了改善,穿上的确良,涤卡等纤维布制品。现在人人都是买 衣服穿的,根本不穿破衣服了,纤维布制品、丝绸、毛料布制品,西装、保暖内衣,套裙、旗袍等时装异彩纷呈。
第四节 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陋俗
1.包办婚姻 旧时,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陋俗的影响,由父母包办,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剥夺了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权利,男女双方相互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和情趣,没有感情基础。男方下聘礼,女方索要彩礼的买卖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近亲结婚亲上加亲的陋习。结婚年龄,男女双方生理发育不成熟,导致婚后生育婴儿出现很多生理缺陷,夫妻感情不和;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夫妻感情破裂,男人可凭休书将女方赶走,女方只有忍气吞声,甚至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侵害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2.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多见于两家大人友好,不讲儿女日后同意与否,在怀胎后即约定婚事,即同性即结为朋友,异性结为夫妻。
3.娃娃亲:是两家友好,怀抱幼男幼女即由父母做主定为亲事,等到成婚年龄结为夫妻。
4.冲喜亲:是男女双方未订婚,或未行迎娶,男方父母有病或家遇不幸,即将女提前娶过门,借“喜气”以冲“邪气”,谓“冲喜”,还有童养媳、娶鬼妻等封建陋习。
这些婚姻陋俗严重伤害了青年男女的思想感情,由于婚前男女双方缺乏感情基础,夫妻感情不和,相互煎熬,特别是妇女的感情受到很大的伤害,只能忍气吞声;但也有很多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生活幸福,与这种婚姻陋俗抗争过,付出巨大的牺牲。
二、自主婚姻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双方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禁止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规定结婚年龄:男20周岁,女18周岁,禁止早婚早育和近亲结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电影《小二孩结婚》《刘巧儿》等群众喜闻乐见影片的放映,引导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妇女再婚自由,20世纪60年代爱英雄,70年代爱劳模,80年代爱能人的新风尚,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夫妻感情和睦,家庭幸福。
三、家庭构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旧时,自然经济的时代,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祖孙三代大约五六口一家,三世同堂很普遍,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构成,村民生活虽然清苦,但家庭和谐。清嘉庆二年(1797年)户均人口4.37人,1943年,史邰村共有94户,人口263人,平均每户2.8人,人到而立之年(30岁)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才分家单过,一般的家庭收入很低,难以维持生计,只有少数富户生活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产资料逐步实行集体所有制,各家庭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比较均衡,分家单过的年龄提前,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下降,身体素质增强,家庭收入不断增加,1882年家庭人口构成户均3.73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丰收;因地制宜搞活经济,外出务工经商,从事个体工商业,运输业,千方百计发家致富,家庭收入大幅度增长;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青年男女结婚就和父母分家独立生活,到1990年户均人口下降到3.47人,到2020年,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5%,村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户均人口下降到3.02人,年人均收入达到8063元,史邰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社会保障 在旧时自然经济条件下,村民生活贫富不均,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没有保障,遇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例如清乾隆年间连续两年的旱灾、光绪年间的蝗虫灾害,洪涝灾害,虽然朝廷曾有放赈、放粮之举,但也是杯水车薪,村民食不果腹,在走投无路时逃荒要饭,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没有保障。
1938年,中共史邰村党支部成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1942、1943年连续的旱灾,面对日本军队的扫荡和经济封锁,艰苦奋斗,共度时艰,党支部提出“保证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发动群众挖野菜、捋树叶,以工代赈,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帮助军烈属种地,给八路军造纸、纺花织布、做军鞋换取小米、玉米等食物,帮助村民度过了灾荒,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建立公积金和公益金,既要体现多劳多得,又要照顾弱势群体,粮食分配,劳动力和人口三七开或四六开,对荣退军人实行优待抚恤,如第二生产队的史克礼、任四海;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实行“五保”,例如:第一生产队的牛盲女,第三生产队的邰小四,都给他们分了口粮;开办供销社,落实国家粮票、布票、肉票等票证制度,调节社员吃得饱、穿得暖;开设药铺,配备赤脚医生(史东生、任义良、史付美),使社员病有所医,身体健康。
随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科学种田,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史邰藉的任顺堂在担任涉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期间,广开门路,向天津钢铁集团、西石门矿业、化工部建筑公司转移剩余劳动力,例如:史太生、任立堂、任计堂、任海军、任金良等到天铁集团上班,工资收入稳定,任金生、任二旦、任美生、邰用良等外出务工收入有了保障。1963年、1996年、2017年,清漳河发生三次洪涝灾害,史邰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修渠、修地、大坝修路,干得热火朝天,上级党委、政府拨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给以扶持,救灾款、物资直接发达村民家中,虽然遭受洪涝灾害,但村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下降。
1998年,国家实行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任伏山、任四喜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致贫,任二香因心脏病高额医疗费用致贫,他们都享受国家救助。2005年实行新的低保制度,对人均收入不低于上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村民,实行最低保障,邰喜存、任长生享受年人均低保标准2300元的保障金。保障村民因病、致残或丧失劳动力生活水平不下降。
2008年10月,史邰村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不满60周岁的村民缴纳养老基金,最低标准每人每年100元,根据村民的收入水平,多缴纳多收益,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60元的养老金,2015年,增加至80元;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再享受80元的高龄补贴费,这样,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养老金可达160元。2021年,史邰村侯有年、史不使、任雨果等21位高龄老人享受80岁高龄养老金。
2006年,国家实行新型合作医疗,村民每人每年缴纳10元的合作医疗费,国家每人每年补40元合作医疗费,村民平时看病用药可享受20%的药费报销,住院可享受60%的报销。2015年,村民每人每年缴费350元,村民住院治疗重大疾病可报销70%的住院治疗费用。2018年,国家出台了慢性病医疗保障,居民患重大疾病出院后,凭住院病历可在医保局办理慢性病医保,减免医疗费30%,真正使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第十二章 教育 体育 卫生
第一节 教育
一、义学和抗日学校 1.义学: 史邰人民风淳朴,在劳动、生活交往中,在石头或器物刻画简单的符画,作为传递、记录信息的工具,在绳子上系疙瘩儿来累计数的原始文化,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据老辈人说,明末,任姓从太仓迁来时,是个文化人,在村公所的厢房办起义学,县府免其赋税,用河滩的沙撒在木板上,用木棍在木板上习字、算术,利用农闲时间或晚上习文、算数儿,学习内容沿袭明制,从《蒙童训》《三字经》,简单的算数,进行启蒙教育;然后,再读《四书五经》等难度大一点的,循序渐进学习儒学文化。在学习文化过程中推举文化程度好的,有一定威望的人担任教书先生,免赋税,利用农闲时间或晚上,延续着史邰村的教学。
附录
解元读书
清康熙年间,史典在村里开办义学,村里的儿童一边在河滩放着牛羊,一边用树枝在沙滩上练字;他传授孔子儒学平民思想“人人讲信修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人施教,根据人各种不同性格和天赋,采取不同的传授方法:有个儿童叫大憨,这些儿童们都叫他榆木疙瘩,教啥啥不会,就是不开窍,有一次,史典在沙滩上大大地写了个“一”字,问他念啥?有个儿童还在他的耳旁偷偷提醒他,念“yi”,他却一咧嘴念着“扁担”,史典一气之下用书猛砸他的脊背:“滚——”
大憨哭着往家走,史典不放心,就跟着他回家,到他家门口,见他娘在门口石礅上纳鞋底,大憨见娘,惊喜地喊着:“娘——”。史典才豁然开朗,能在第一时间喊出“娘”,是日久见真情的原因,原来大憨并不是榆木疙瘩,只要授之有方,他就会开窍儿。他用像声、形似、会意教授法,以情感人,循循善诱;大憨笨鸟先飞,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读《论语》,对孔子思想融会贯通;到冠礼之年的乡试(秋闺)还中了解元,成为史邰读书人的美谈。
2.1942年涉县解放后,抗日政府委派教师在村里办学,称为公学,教师工资有国家承担,适龄儿童均享受小学教育,地点设在村公所的厢房,学生多为男童,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珠算等课程,教学生日常用语、实用的地名、树名、工具名等,培养学生会记账、会读报、会写信等,重点是强化政治教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学文化,明事理,爱国家,爱家乡的启蒙教育。
一、初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邰村很重视基础教育,修缮维修原来的教室,增设庙院大殿五间为教室,继续委派资深教师申志和、魏其林等教师来村任教,适龄儿童享受初级教育,实行“五年一贯制”设初小和高小合称“完全小学”初级小学课程设,国语(1952年改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常识;高级小学课程增设政治、历史、地理、自然、卫生。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后来改成“复课闹革命”,实行半耕半读。
1968年11月,国办小学改为民办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管理,资深教师被当作“臭老九”下放劳动,教师待遇改为工分制,教师一律回本大队任教,任连昌、任牛成、任玉生回村任教,并参加生产队劳动和粮食分配,教学内容突出政治挂帅,设政治、语文、算术及珠算,教材不统一、规范;取消考试制度,上初中、高中由贫下中农推荐,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考试零分也能上大学,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牛成、魏双良在村任教期间,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教学积极性逐步提高,尽其所能,精心施教;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政治、体育等课程,学生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成就未来”学校恢复考试决定升级留级制度,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奋学习,教学质量明提高。
史邰村历任教师统计表
姓 名
性别
任教时间
学历
职务
性质
藉 贯
申善伟
男
教师
国办
后匡门
魏其林
男
教师
国办
台庄村
申火旺
男
教师
国办
西峧村
王德政
男
中师
教师
国办
白芟村
申志和
男
中师
教师
国办
西郊村
陈金生
男
教师
白芟村
任连昌
男
1968——1972年
中师
校长
国办
史邰村
任玉生
男
1970——1973年
中师
国办
史邰村
任牛成
男
校长
国办
史邰村
魏双良
男
1972——1980年
教师
国办
台庄村
赵高所
男
1984——1986年
中师
教师
国办
西达镇东达村
任香娥
女
1982——1986年
高中
教师
代课
史邰村
任书菊
女
1983——1985年
高中
教师
代课
史邰村
牛中旺
男
教师
白芟村
冯喜顺
男
中师
教师
合漳村
魏书周
男
民办
台庄村
1982年,史邰大队研究决定,在黄圪角儿南岭坡根建学校,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集教室、教办室、学生活动场所,配备了课桌、课凳以及教学器材,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任连昌、赵高所、任牛成继续任教,任连昌任校长,后任牛成继任校长,享受国家教师工资待遇,代课老师任香娥、任书菊、牛中旺,精心任教,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等课程,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994年,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争取国家教育扶持资金、自筹资金60万元,在村公所学校原址建起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95年10月,旧学校搬迁至新校区。
二、中等教育 1956年,西达中学在西达军工厂成立,史邰村的学生高小毕业,通过考试,到西达中学享受中等教育,课程设:文学、汉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经济、地理、历史、俄语、政治、体育、制图学,1964年以来,任玉生、邰来富、任玉西、史东生、邰路成、任牛成、任水堂等先后考入西达中学,他们刻苦学习,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1964年,合漳公社在台庄成立半耕半读农业中学,“文化大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文化教材不统一,有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等课程,1968年合漳公社实行队办、社办、队与队联办中学,史邰大队小学毕业生到合漳上初中,到台庄上高中:1976年,史邰大队小学毕业生到台庄上初中、高中,学制两年。1974年实行不经考试,贫下中农管委会推荐上大学,史毛成被推荐到武安师范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升学升级实行考试制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悠悠学子发奋读书,孜孜求学,任玉良考入邯郸工业学校,1983年,任宝富考入邯郸师范学校,1990年,史瑞芳考入邯郸师范学校 。1995年史国平、任华生分别考上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大学。任宝富、史国平的家境贫寒,靠其父亲一个劳动力养活五六口人,学费和生活费靠向亲朋好友借钱维持学业,终于享受国家高等教育,他们刻苦学习,志存高远,成为史邰人立志成才的楷模。
五 成人教育 民国29年(1940年),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各村成立“扫盲班”,利用冬天农闲时间对村民进行文化教育,时称冬学,组织40岁以下的青壮年参加识字、算术学习,教材由县政府统一编制的《农民识字课本》,教学内容以识字和拼音为主,让村民能认识常见的汉字、词语,学会简单的计算,有小学教师夜里当面教,学员课后把课本带回家,有家中的小学生进行小教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识字以2000个字,会简单的乘、除加减为脱盲标准,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去,受益匪浅。
随着国家的远程教育的实施,鼓励社会青年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对自学考试、电视大学、函授学校,国家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任玉红50多岁,在担任中共合漳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自学行政管理,取得大专学历;任国生在水利局工作,自学水利水电专业,现在已是水利水电高级工程师,2016年被涉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涉县第十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史怀付,1984年入伍,自学汉语语言文学,用毕生的精力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相约嫦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荷花的春天》《乡长》等中、短篇小说,现在是《河北小小说》签约作家、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
第二节 教育精英
用爱心传递正能量 2015年9月10日,秋高气爽,涉县第一中学礼堂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里是知名企业家史国平捐资10万元,在涉县第一中学设立“史国平金凤凰助学基金会”,用来资助那些家境贫寒学子完成学业,作为知名企业家,他深情地说:“我也是寒门学子,上不起学,是父母借钱,王长林等老师、全国拥军模范刘金鱼资助,一路艰辛走向今天的辉煌,这些好心人在我求学最困难的时候,投之桃李,我将以这种方式报之琼浆,用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从2004年以来,他向这些寒门学子累计资助达20多万元,圆了这些寒门学子的大学梦。
史国平,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靠土里刨食养活着一家5口人,吃糠咽菜度时光,家境虽穷,但他勤奋好学,弟弟在他的影响下,刻苦学习,1991年9月,他和弟弟双双考入涉县第一中学,本来是一件喜事,可对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来说,高额的学费让父亲一筹莫展,弟弟辍学了,他回家试图劝说弟弟上学,可他看到邻家吃的白面馒头,他一家仍然吃糠咽菜,他很痛心,但很无奈,当他走出家门时,父亲把学费如数交给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学习,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父亲的坚强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力量;在学校,由于家庭困难,生活上经常馒头、咸菜,产生自卑心理,王长林、李玲梅、张亚琴老师,从生活上给他零花钱,买营养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习上耐心开导他:“寒门出学子,你只有逆水行舟,发奋读书,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含辛茹苦,兄弟辍学付出的牺牲。”让他扬起理想的风帆,从此,他创新思维,勤于思考,耐心向老师请教,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这是国家985重点院校,由于父亲年迈多病,难以承担高昂的学费,经王长林老师介绍,得到全国拥军模范刘金鱼旗下饭店老板的资助。他以守正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成大学学业,在社会上引起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小松株式会社”的关注,受聘于该企业,
依托世界500强企业的优势掏得成就事业的“第一桶金”。
2004年12月,他注册河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财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首先想起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寒门学子,那时他的企业刚起步,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先后对涉县一中10名贫困生实施救助,他深知,由于物质的匮乏,在生活维艰时,往往会导致心灵的漰溃,在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资助的同时,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名言励志共勉;每年的高考前夕,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要抽出时间,为高考的学子作励志讲座,用他的心路历程,为他们的人生冲刺补钙充电。
涉县是个贫困县,每年都有因交不起学费的寒门学子;他们十年寒窗,发奋读书,却因贫穷,难圆大学梦,这将是国家财富的流失;他作为知名企业家,拥有了财富,是纸醉金迷,荒淫无度,还是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他选择了守正创新,爱心接力,使他的捐资助教常态化,成立了“史国平金凤凰助学基金会”,2017年9月10日上午,又有50名寒门学子回到涉县一中,从校团委书记豆红芬手中接过数千元不等的助学金。他说;“你们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还会有很多寒门学子需要我们去资助,用你们的财富资助他们。用爱心接力,释放正能量,来回馈社会。”
辛勤园丁育桃李 任牛成,男,1952年生,1968年,毕业于涉县西达中学,被史邰大队招聘为民办教师,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史邰村的教育事业,当时办学条件差,他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教学,他毫无怨言,晚上精心备课,白天精心教学,他在庙院一块黑板教的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智商、性格等差异,他像父亲,耐心施教,注重教学的灵活性,接地气的启蒙教育;他是教师,把课堂传授文化知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商、性格分类指导,认真批改作业,善于从批改学生作业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找缺陷,补短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他和学生交朋友,唱歌、做游戏,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使史邰村的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任玉生 男,1942年1月出生于合漳乡史邰村,1960年9月毕业于涉县师范学校,在白芟村任教,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丁岩、史邰、后沟村任教,在丁岩小学任教长达11年,丁岩村地处涉县最偏僻的小山村,校舍简陋,他带着感情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讲课时有表情地授课,注重抑扬顿挫,语音韵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语文时把二十四节气编成顺口溜,学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上算术课,做成简易课件,有趣味地演示技巧,直观易懂,培养学生算术技巧。他把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相结合,上课前温习昨天学习的内容,批改作业,讲评作业,纠正错误;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简单粗暴,而是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担任太仓乡、河南店镇、涉城镇校长期间,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一线,深入各学校检查教师备课以及教案质量,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掌握各学校教学的一手资料,掌握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以改革的思维抓教育,以开放的思路抓教学,特别是在担任河南店镇校长期间,狠抓职业教育,开设技术实用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多门实用技术;到石家庄、北京等地搞劳务输出,使在校学生的技艺有了用武之地,有了经济收入,他为涉县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曾多次被县文教体局嘉奖,两次被涉县政府荣记三等功,被邯郸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教育部从教30年特殊贡献奖。
史瑞芳,女,出生于1969年10月,毕业于邯郸师范专科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西达中学、涉县第二中学任教,她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教书育人做出突出成绩。
1993年在西达中学担任英语教学期间,针对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突出问题,学生有厌倦情绪,她创新思维,自己苦练内功,教学深入浅出,掌握教学技巧,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他教授的英语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受到县政府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1999年在涉县第二中学任教期间,精心备课写教案,在授课中胸有成竹,力求思路清晰,授之有方,让学生容易接受;不断钻研教学教法,研究学生心理,把教与学融会贯通;特别是高考的冲刺阶段,坚持集中授课,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探究、制定教学方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探索教与学互动,师生经验交流的任务型教学,选准课题,师生根据不同的知识面合力攻坚,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使学生用全新的思维去解题和分析问题,为高考的冲刺助力加油,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他所执教的高考班取得可喜成绩,荣获涉县高考先进个人,2009到2011三年连续获县政府嘉奖,2012年荣获县百名优秀教师。
第三节 体育
一、体育运动 史邰村的体育运动是从幼儿上学开始的,适龄儿童在小学接受体育锻炼,开设广播体操、跳高、跳远等科目,儿童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1974年4月,涉县在合漳公社白芟大队举行体育运动会,史邰小学荣获广播体操第二名,史乃昌、史太生荣获跳高第二、三名。中学生、大学生参加篮球、乒乓球、田径、跳高等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史鹏飞考取河北体育学院,荣获篮球、长跑等奖项。中学生、大学生按照《国防教育法》参加军事训练和体育科目,锻炼身体,增强身体质。
二、传统体育项目 1.摔跤(扳跌儿)史邰人在生产队时,社员们在地里干活或打场的休息时间扳跌儿,双手臂揽胸抱住,用劲扳倒对方为胜。拉大锯是两个人互相抓紧对方的胳膊,用力摔,倒地为败。
搂腰时两个人的双臂交叉将对方的腰紧紧搂住,用力摔,倒地为败。
2.弹拐拐 弹拐拐是儿童游戏,开始以两人从始点弹向终点,以谁先单腿弹到终点为赢,后改为两人对抗赛,即将一腿着地,一腿抬起,用双手抱住,用膝盖对碰,谁先两腿着地为输。
3.踢毽子 踢毽子俗称“踢毽儿”,大多用方孔古钱2—3枚,古钱中方孔穿入鸡毛,并均匀分开,当中用竹筷削尖嵌入孔内,将鸡毛紧紧挤住,然后用利器将多余竹筷截去,并用锤子将竹筷上下两端铆紧,不使单毛脱落为宜,这样毽子即成。
游戏方法多种多样,当然,多以规定踢的数量多少定输赢,如规定踢至100次或200次不等。踢法有脚尖踢、脚内侧踢、脚外侧踢、双膝蹦子后踢等花样,还有群踢,几个人围成圈,轮流踢等。后上升为一项成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比赛项目仍经久不衰。但毽子多用公鸡毛制成,且踢出的技巧花翻新,美不胜收。
4.骑“驴”过关 此游戏大多为男孩子玩耍。玩耍时多人为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当“驴”,即蹲在地上的人。其他人分别从其头上跳过,类似于跳鞍马,跳去的则视为过关。每关完成时,中间的人会相应提高身体的高度(如由蹲为弯腰状)来加大下一关的难度。没跳过的就会被罚当“驴”,代替原来蹲作“驴”的人。
5.打陀螺 俗称“缠牡子”,过去的陀螺都是自己制作,没有特定的规制,大小均可制作时先用圆木削成锥形,然后将锥尖在石上打
磨成光滑的圆形,即可玩耍,后有了自行车、排子车上的轴承钢珠,有的就在陀螺下面镶嵌钢珠,加强旋转的光滑度,为了美观,在陀螺表面画上彩色圆圈。抽打陀螺的鞭子,有的用细麻绳,或用布条系在一根短直棍上,鞭杆和鞭绳的长短以抽打陀螺方便舒适为宜。抽打陀螺时,首先用两手卡住猛力转动陀螺,陀螺因惯性转开以后,然后用鞭子抽打也有的先将绳子或布条缠住陀螺,然后猛力抽动麻绳或布条,使陀螺因惯性旋转起来后,再用鞭子抽打。玩陀螺必须选择适宜陀螺旋转的场地,如冬天多在冰上玩耍,陀螺旋转快而且长久,所以,儿童冬季多把冰场作为理想之地。
6.跳绳 跳绳游戏为较古老的游戏。解放前,贫家儿女衣多单薄,冬日家中取暖条件差,以跳绳游戏取暖驱寒。后学校儿童玩跳绳也是一项大多喜爱的游戏,道具大多为细麻绳。玩法儿多样,跳法翻新,有1人双脚跳过两手抡过的绳套,或单腿分先后跳过抡过来的绳套,
分前抡跳和后抡跳,双手交叉抡绳跳等。一般为2人玩,规定最终跳的次数,或100次或200次自定,谁先跳到所定数目谁赢。再就是双人跳,4个人玩儿,2个人一组,一组抡绳一组跳,跳的2人中1人没跳过或绊住绳为输,输者抡绳赢者跳,如此循环玩耍。
7.荡秋千 史邰人在农闲时,特别是儿童在过年时玩荡秋千,来增加节日乐趣,具体方法是:在两棵树中间绑一根横杆,横杆的两端各系一条绳子,绳子的下端系一踏板,人就可以坐在踏板上荡秋千了,也可以两个人脸对脸同时上,互相蹬送荡秋千,这样荡秋千,幅度高,持续时间长,儿童在娱乐中强身健体。
第四节 卫生与防疫
旧时 史邰人得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一些感冒、炎症、轻微外伤靠去野地里挖中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车前草等,煎熬服用;嘴唇放血,脊背放血拔罐,等土法治疗,大病有钱的请江湖郎中医治,也有的人得了重病,以为神鬼作怪,请巫婆、大仙驱邪避灾,导致多种疾病不能及时治疗;环境卫生无人过问,“各人自扫门前雪”已成为传统,公共卫生脏乱差,垃圾粪便污染,饮食不卫生,病菌滋生,导致肠道传染病流行;住房条件简陋,都是土木结构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土炕破被褥,破棉袄脏衣裳,滋生跳蚤,虱子等,卫生条件、生活环境差,鼠疫、鸡瘟等传染疾病的流行,长期以来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一、公共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村民响应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各家各户清理院落垃圾,集体清理街道垃圾,设立公共粪场,白灰粉刷墙壁,茅缸洒白灰等措施;20世纪80年代,开展“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环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笨垴圪哚修建水池一座,在村边公共场所安装水龙头,从而结束人工下水池挑水的不良习惯,保证水质不被细菌污染;1998年在西沟的南岭根打机井一眼,村民吃上地下水,结束了漳河水污染水源的历史。
2018年,史邰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厕所革命”。村双委利用微信群、喇叭广播、板报漫画、标语等形式,宣传“厕所革命”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习惯了这传统陋习,对“厕所革命”有抵触情绪,村双委深入农户,与他们促膝谈心:“政府补贴钱,村里出工出力,村民受益的好事,那些简陋的茅缸,臭气熏天,苍蝇乱飞,滋生的病菌,你们老年人免疫功能差,会得肠炎拉肚子;如果改成干净漂亮的厕所,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你老人家就能健康长寿。”就这样,村双委从“厕所革命”的利与弊,对村民进行爱国卫生教育,倡导村民“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史邰村的农户全部用上蹲便式厕所,建设四座公共厕所,拆除所有废弃的茅缸,硬化街道,外立面改造,从源头上抑制病菌的滋生,村民的身体健康达到保障。
二、医疗机构 1968年,史邰村在史玉民家开设药铺,史东生担任医疗卫生员,配备医疗箱,内装碘酒、红汞等消毒剂,镊子、止血钳、注射器等简单的医疗器械,感冒药、消炎药、外伤药膏等,为社员治疗小病,药费有生产大队公益金支出,服务费由大队记工分,方便群众就医。1973年,成立合作医疗所,在史玉章(小牛儿)家,任义良、史付美担任赤脚医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药品种类增多,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液(打吊针)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世纪80年代,史邰大队医疗所解体,赤脚医生改为个体医生,医疗所设在医生任义良家,兼管村里的卫生防疫。任义良年迈,身体原因,石建兰接替史邰村医疗所,除为村民治病买药外,兼管计划生育普查、
妇幼保健、儿童接种疫苗,老年人健康体检,方便村民就医。
三、新型合作医疗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原有的合作医疗模式被打破,群众看病就医失去了基本保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度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些刚刚富裕的户,有的因病返贫,拉大了贫富悬殊的差距。随着国家医保制度的重新建立和不断完善,涉县被列入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制定出台了《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
史邰村农业户口的村民全部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第一年村民每人出资 10 元,村里 补贴 20 元,加上国家、省、市、县的补助资金,参加新农合的患者住院报销的 比例大幅提高。2015 年度,参合村民个人每人出资 50 元,加上上级补助 130 元。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由 55% 提高到 90%,县级医院报销比例由 40% 提高到 75%,县外住院也由 35% 提高到 50%,封顶线由原来的 1.5 万元提高到3万元,后又提高到5万元;2019年,村民每人每年缴纳350元的保费,可享受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医药费可报销70%,特殊困难户还可到县民政局申请大病救助,使村民病有所医。
四、卫生防疫 旧时,涉县的结核病、天花、流脑、乙肝、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等传染性疾病蔓延,缺乏相应的应对预防措施,任其泛滥,村民一旦感染上病毒,就是不治之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整治公共卫生,儿童接种各种疫苗
实施严格的计划免疫制度,及时对适龄儿童发放糖丸儿,增强人体免疫力,20世纪60年代,天花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1996年,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100%,村里的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3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性肺炎”、2020年,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是两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病毒传播靠飞沫、空气传播,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史邰村东邻磁县、南邻林州、西邻山西,是河北涉县的南大门,疫情就是命令,史邰村双委牢牢扛起疫情防控的责任。
全面贯彻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方针,利用大喇叭广播、微信及微信群、板报、标语、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措施,使疫情防控家喻户晓,教育村民不外出、不聚堆、勤洗手、多通风;在村口路口设卡配备测温仪、消毒用品及用具,对进村人员严格检查消毒,并对全村公共场所、各家各户全面消毒;疫情防控人员,入户排查回乡、外出人员,建立底账,跟踪监测,做到不漏一户、一人,两次疫情防控工作,史邰村没有一例病毒感染者,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史邰人民有决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第十三章 军事 武装
第一节 战事
一、刘秀跑南阳 西汉末年,刘秀跑南阳,穿过史邰境内的小通圪廊,经磁县与至南阳与黄巾军会合,建立东汉政权。
二、天门会农民起义 1923年,河南省林县东油村的韩欲明发起组织了天门会。韩欲明,铁匠出身,相传,他在劳动时偶得“灵宝大法师”印,以借“天赐”之名,宣扬“入了天门会,天神相助,一辈子不受穷”,当时,军阀混战,地主巧取豪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冯贵德加入天门会。
冯贵德,合漳村人,时年20岁左右,贫苦人家出身,喜武术,好打抱不平。其家境贫寒,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他的一户邻家(地主)又霸占了他家的房基地,还在他家的房子上滴水。他全家忍无可忍,到东达约所告状,反被判为无理,受到重罚,这更激起了冯贵德的反抗精神。他听说林县有个天门会,入会者能够刀枪不入,可以抵抗军阀,平息土匪。于是,秘密串联民众80多人到林县东油村联系。
韩欲明任命冯贵德为武传师,授予“天门大会保家园”杏黄黑边大旗一面。他们从林县回来,便在合漳村竖旗,设坛传道,明确提出农民种地不缴税的斗争口号。史邰村的青壮年任义年、史玉祥、任庆洲、任兆亨、任兆府、任义迁等纷纷加入天门会,任义迁、任庆洲成为天门会骨干,到西达、关防、磁县发展会员,从涉县扩展到武安、 磁县,由当初的80人发展到3000多人,任义迁擅长手枪射击,成为天门会警卫连长,成为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
天门会提出:反军阀、反土豪劣绅、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平息土匪、保卫家园等政治纲领。起初,天门会纪律严明,规定会员不许吸食卷烟、鸦片、金丹:不许贪财好色,不许欺压善良百姓,买卖平等,深得民心。1925年,冯贵德率会员在涉县城歼灭奉军250人,并逼北关大恶霸地主任聚武、任老紫拿出大洋数千元。
1926年,天门会又在磁县时营村打败奉军,缴获大炮两门,枪数百支。从此,天门会有了洋枪洋炮,军威大振。
是年冬天,中共河南省委(当时涉县属河南省)为了掌握和领导天门会这支农民武装,迎接北伐,派共产党人杨介人到天门会做工作,并参与指挥了天门会与奉军的战斗。中共为天门会提供枪支弹药,训练军队,商定让郭有之作为天门会的代表,出席了1927年3月15日至21日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召开的“河南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李立三同志的报告。
1927年4月,由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疯狂屠杀中共党员,情况特危,在天门会工作的共产党员都撤退出来。经过中共的领导和影响,天门会更加生机勃勃。
为了改变涉县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状况和打击地主恶霸逞凶、土匪骚乱的局面,天门会在涉县各个交通要道修路、建桥。岭底玉路岭由羊肠小道修成长7.5公里,宽约3.5米的通往磁县的大道。修路中他们捐献大洋4000元,世人昭彰,功不可没。林旺至西达,有一个岭叫“凉岭”,乃涉、磁、林三县之咽喉,仅一条蜿蜒小道,他们欲意凿洞,但因药具不足。最后,决定加宽原路面。经百般努力,一条四米宽的较为平坦的盘山路修成了。过去,从涉县城至合漳,途
经漳河,要过五六道桥(简易),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天门会为了方便群众,方便行军,将五条小桥换成了用木架、木板铺成的平板桥,此等义举,深受当地百姓称赞。
天门会除恶行善:在固新下约所绑了个吊车,如果谁做了坏事,就用绳子吊在空中,用皮鞭痛打,围观的群众很解气。一天晚上,固新村有十几个人(其中有高权和高天领弟兄两个)在固新染房赌钱,被巡逻的天门会会员发现,就把他们绑起来,问他们:“你是挨打,还是拿钱?”他们说:“我拿钱,我拿钱。”村里一些赌徒和恶棍爬上
吊车,气焰立马有所收敛。固新村有一姓高的武举人,家大业大,骡马成群,气度不凡。
有一次,他家的羊群糟蹋了东山一家姓程的大麻籽苗,程小心翼翼地好言相劝:以后操点心,不要再让羊啃苗了。高好生不耐烦,不但不理睬,反打了程两记耳光。程出血不止,当场晕倒在地。这件事被驻扎在东阳关内的冯贵德部得知,立即将高某抓起来进行拷打,立逼他两次交出大洋五万元。由此使他倾家荡产。时隔不久,他的五子也被天门会砍头于县城。此事在当地颇有震动。天门会的兴起,使各地土匪恶霸闻风丧胆,四方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安宁。
1930年3月间,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张兆丰到林县天门会做争取韩欲明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天门会未能接受中共的主张和领导。天门会的后期,由于脱离了中共的正确引导,并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传统思想束缚,看不清历史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
纲领。因此,天门会发展壮大后,出现了组织涣散,军纪不严等问题。好多会首作风败坏,吸、喝、嫖、赌无所不为。冯贵德本人又盖房子,又娶小老婆,渐渐脱离民众,军心涣散。最后,国民党高桂滋将冯贵德钉死在元武县城门上。
本来是为反对战乱和贪官污吏而组织起来的农民组织,结果却走向了自己主张的反面,激起民愤,走向衰亡。
三、虎头寨伏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响堂铺伏击战”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他们企图从武安冶陶、关防,经过史邰的小通圪廊,进入磁县至安阳的补给线;县区领导指示台庄、史邰村的民兵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敌人。
史邰境内的虎头寨,地势险要,在寨顶可瞭望大滩、台庄的桥头,民兵在这里设岗哨,注视日军的动向,一日,日军从武安派出一个小队出现在台庄桥头,进入哨兵的视线,史邰村党支部组织村民藏好粮食,转移到山里;民兵连长史玉福、指导员任义成带领7名民兵携带步枪7支,手榴弹10颗,埋伏在虎头寨的关隘处,待日军过了石头桥,民兵向敌人投掷石灰,呛得日军晕头转向,利用石灰的烟雾迷惑敌人,民兵乘机投掷手榴弹,用步枪射击敌人,当场击毙敌人三人,炸伤敌人四人,给日军造成强大的攻势,台庄的民兵抢占有利地形与他们策应,形成掎角之势,使日军以为八路军的主力就在附近,吓得敌人狼狈逃窜。虎头寨伏击战受到129师首长以及县区领导的表彰。
四、壮烈祭奠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十字岭”壮烈殉国,129师在邰家口的羊圈沟祭奠左权将军,师长刘伯承主祭,干部战士壮怀激烈。
第二节 兵役
一、兵役制度 旧时,征招兵员为募兵制、府兵制、募府制多次变更,其形式皆为雇佣征招。清代实行招募制,由军队派员到县城,地方官员协助挂标,插招兵旗征招。名义上是自愿投充,实际上是强制扩充,凡青壮年即按丁户排名,穷困之家,由乡约呈报,即得应征,有钱有势者,或借由或躲避即可免征。
民国初年,征夫抓丁,强行招兵一年数次,毫无制度可言。国民党政府实行抓壮丁,直到民国26年(1937年)国民党政府还从河南店一带抓壮丁140名,因河水暴涨,在县城南强渡清漳河,船翻人亡,无人问津。
八路军进驻涉县后,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抗日团体,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切为抗日,征兵推行志愿制,全县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史邰村先后有史克礼、史玉贵、任兆宪、任合子、史玉华、任义年、任顺堂、任四海等,参加了上党战役、解放太原、保卫延安、抗美援朝等战役,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攻城池守阵地,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向前线送军粮,抬担架送伤员,先后有任二孩、任录江、史玉祥、任兆府等支援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走着崎岖坎坷的道路,一路颠簸,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出力流汗。
义务兵役制 195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规定:凡年满18—22周岁的男女青年,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经体检、政审合格应征入伍,兵役法规定,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史邰村的邰士云、邰常喜、邰方友、史成生、史秋范、邰付云、史桃喜、邰长廷、任乃周、任竹堂等应征入伍,他们虽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局部地区仍然有战争,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苦练杀敌本领,其中史秋范、邰付云也曾冒着枪林弹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史成生、史怀付、任保平曾守在艰苦的天山南北,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祖国的安宁无私奉献出他们的青春年华。
1984年5月,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史小平、任海玉、任军民、任国红、邰少云等经体检、政审合格,应征入伍,在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建设中,听党指挥、作风优良、敢打胜仗,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刻苦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优抚 史邰村双委认真落实国家拥军优属工作,形成“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每年的春节、八一建军节,对军人家属进行慰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帮助军烈属收割庄稼、种地,关心他们生活,给他们送去优抚金和慰问品。生产队时期仍然给义务兵记一个劳动力的工分,土地承包仍然为义务兵保留责任田,对困难军属发放补助金等形式拥军优属。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藉60岁以上退伍军人享受国家养老补助,不断提高军人以及军人家属地位,军属大门悬挂“光荣牌”,增强退伍军人的荣誉感。
第三节 民兵 预备役
民国28年,(1939年8月),涉县武委会在史邰村成立民兵连,连长史玉福、指导员任义成,成员有任义年、任庆府、任其录等,成为保卫家乡的一支地方武装,自制大刀、长矛、地雷为武器,西达区配备步枪,少量的子弹、手榴弹进行抗战,在虎头寨顶设岗哨,发现日军来了,就组织村民转移、维护村里治安,支持发展生产,特别是帮助军属收割庄稼。抗日战争时期,史邰村民兵与台庄民兵在虎头寨,利用有利地形,勇敢和智慧伏击日军,打得敌人狼狈逃窜,受到129师首长和县区领导的表彰;选拔优秀民兵参加八路军,协同部队英勇作战,站岗放哨,送情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二保、任乃付、任朋所、史成生等先后担任民兵连长,史邰村的民兵20多人,根据公社武装部安排,坚持生产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在生产上发挥民兵战斗和突击队的作用,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读报纸,唱革命歌曲《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纪律》等文艺活动;利用冬闲时间组织民兵训练,科目有:队列、刺杀、投弹、射击等,他们刻苦训练,维护社会治安,在防止反革命、特务的破坏,抗洪抢险救灾做出积极的贡献;民兵连和妇联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修桥铺路,黄圪角吃水池至村的土路,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他们挑石头铺就一条石头路,方便村民出行挑水;组织女青年做拥军鞋,受到涉县武装部、合漳公社党委的表扬。
1984年5月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事武装的职能发生转变,村双委设专职人武干部,凡是退出现役的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和适龄青年组成民兵队伍,统一参加涉县武装部组织军事训练;史怀周、任文书担任村里专职人武干部,负责村里的兵役登记,适龄青年的应征入伍、拥军优属以及退伍军人的安置等工作,民兵仍然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治安、抗洪抢险、应急救援的有生力量。
史邰村志(五)
第八章 商业贸易
第一节 商贸业的兴起
涉县自春秋战国起,即成为邯郸至长治、林县达太原的交通要道,大道所经之处集镇商号颇多,交易繁盛。“惟逢会市,则他处商贾多有至者”(清嘉庆四年《涉县志》)。史邰村地处涉县的东南端,东与磁县的辉水、南王庄接壤,南与河南林州的小王庄、古城接壤、西行10公里与山西平顺县接壤,成为贸易“三省通衢”之枢纽,从清
朝末年,民国初年,史邰村的村民就有到磁县的陶泉、老爷山,河南彰德府一带扛长工和打短工,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回油盐酱醋;把自家种的玉米、豆类、棉花等农产品到河南姚村、山西平顺换回锅碗瓢盆,这就是史邰村最原始的贸易往来。日本侵略军入侵后,对涉县的商贸流通进行封锁,史邰村的造纸业,养殖业受到影响,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境,史邰人把制作的纸张以及农产品出售给八路军,后与八路军合伙办造纸业,实现互利共赢。
1.供销社 史邰村供销社成立于1957年,地点设在狮子头任义成的三间门房,它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募集资金或以物折算,集资入股商业流通的集体合作社,成为村民商品交易的流通渠道,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调节村民生活供给和村民出售农产品,促进农村贸易流通发挥主渠道作用。
20世纪50、60、70年代,史玉西、任玉喜先后担任史邰村售货员,是供应和销售体制的“购销员”,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泥饭碗”。先期是工分制,工作一天生产队记一个工(即10分)。农忙时,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开门到深更半夜。其工作职责是:采购供应农民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并进行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运输、保鲜储藏农产品,批量销售并建立购销台账、整理交易信息等等,以自身的优质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卖得实诚。
村民们把自家的核桃、柿饼、花椒、黑枣等农产品,远志、蒲公英、知母等中药材,鸡、鸡蛋、家兔等家禽产品出售给供销社,再从供销社买回煤油、食盐、布匹、香烟、纸张等日用品。也有商贩来村收购核桃、花椒、黑枣、羊皮、牛皮等山货,向村民出售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贸易往来活跃。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匮乏,国家对粮食、布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实行布票、粮票等票证制度,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一些小商小贩出现倒卖粮食、粮票等国家紧缺物资,小商、小贩被视为“资本主义”和“投机倒把”遭到严厉打击,村民们在商贸交易利益才得以保护。
随着村商业贸易的更替,先后有魏天学、冯吉栓、史怀周担任售货员,与个体流通体制并存,社会市场日趋繁荣和活跃;今天,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已取代供销社的大部分功能,村民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商品和农产品的交易,便捷高效。
2.物资交流会 20世纪50年代起,河南古城村每年的农历2月13—15日举办一次“物资交流会”(俗称赶集),村民们把自己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买回的生产、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活跃,合漳、西达、白芟、太仓等村每年相继举办“物资交流会”,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任令子的油条个儿大、酥软,香味浓郁,侯有年的镰刀、镢头锋利适手,史伏廷做的板凳、桌椅木工工艺品成了十里八乡的抢手货,任其录编织的箩筐、篮子经济实用、别致新颖。村民们所需的日用杂品,香皂、雪花膏;生产农具,如购买犁、耧、锄、耙、木锨;瓦盆、水缸、铁锅等生活用品;驴、骡、牛等牲畜都要到物资交流会上调剂余缺,物资交流会既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又繁荣了社会经济。
3.市场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邰村以供销社、个体户、小商小贩并存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供销社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烟酒副食品、布匹等,如洗衣粉、洗脸盆、4.7牌香烟 、饼干儿、白酒、啤酒、的确良布等; 农资商品有化肥、农药种子、生产农具 ,如:碳酸氢铵、硝酸磷,小麦、玉米种子,敌敌畏、乐果农药,喷雾器等商品。个体户、小商贩作为商品交易的有益补充,收购花椒、核桃、柿饼、黑枣、槐米等农产品,向村民出售水果、菜、食用油、电子产品等商品,满足村民物质所需。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型农机具,如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村民随时到农机市场和家电商场购买,进入21世纪,村民还可享受国家农机、家电下乡补贴。农产品收购,小商小贩活跃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收购农产品,他们从市场拉来蔬菜、肉类以及生产、生活日用品,和村民的花椒、柿饼、核桃等干鲜果品、土特产现款交易,
村民也可把自家的干鲜果品和土特产运到城里干鲜果品市场交易;今天,惠农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物流全覆盖已惠及史邰人,村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从网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快递小哥走进千家万户,促进了史邰村的商品贸易流通,从而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第二节 诚信立商
1.仁爱、诚信经商 史作梅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 ,从小随父亲在地里干农活,三九天随父亲垒堰修地,三伏天随父亲在太阳底下锄谷苗,他深深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一天,他和父亲在地头的老柿树下歇脚,父亲给他讲解史姓家风“忠厚传家久,耕读继世长”的含义,他接过父亲的话茬,咱史姓不能只“耕读继世,还要学会经商,把咱村的农产品卖出去赚钱。”父亲听他的话很有道理,就送他到合漳的私塾念书。
史作梅读书天资聪颖,悟性很好,学习《论语》,他融会贯通,能从孔子的千言万语里提炼出儒学“仁爱、诚信”深邃的思想;学算术能举一反三,从不死记硬背,学习乘法口诀联想起珠算口诀,练珠算能熟悉乘法口诀,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内涵,学习起来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他的经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收购家乡的核桃、柿饼、花椒、烟叶、楮纸、蚕丝等农产品用驴骡驮着,经河南的盘阳进入山西的平顺县城,把这些农产品卖到晋
城、太原、张家口等地。在沿途收购布匹、锅碗瓢盆、西药等生活用品贩运回来。一次,他贩运的生活用品被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当时的数九寒天,他在荒野漫无边际地逃跑着,突然被一具僵尸绊倒,仔细看,还有一息尚存,他把身上仅有的棉衣给他穿上,背到一座山神庙里,把他仅有的白面饼喂到他的嘴里,当这个人苏醒过来时,才得知,他是进京参加科考的秀才,被土匪抢劫。他撕开夹袄取出三块银圆,把他仅有的白面饼都赠送给他。临别时,秀才告诉他:“他家晋城临街有一处破宅院,我这条命是你救的,你就到哪里安身立命,做生意”。后来,这个秀才衣锦还乡,大力宣传他“仁爱、诚信”的商人,他从晋城、太谷一带赊账进货,做起了长途贩运的生意。
史作梅把“仁爱、诚信”当作他经商的命脉,从不掺假和缺斤短两,他经商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天下大雨,清漳河发洪水,冲毁民田,一些奸商乘机以次充好,他却反其道而行。他贩运回来白面、大米都是有等级的,有钱人自然能吃上好的米面,穷人家就只能买最普通的米面。为了能让穷人也吃上好粮食,他故意将上等米面掺到了普通米面里,并按照普通米面的价格卖给穷人。十里八乡的人知道后自然是对他的慷慨义举感恩戴德,由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以诚信为本经商,所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敬业爱岗的任玉喜 1965年,供销社迁址南街史伏廷家三间南屋,任玉西担任史邰村第二任售货员;这个时期,那时,社员们物资很匮乏,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卖价格分厘必争,称头高低都有人计较,所以他勤勉敬业,态度和蔼,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公平交易,把社员们的满意作为他追求的目标。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开门营业,坚持到深夜12点,日清月结,账目清楚;他从1965年至1977年间,交通不便,道路沟沟坎坎,上坡下岭,挑着货篓把收购的山货、药材送到合漳供销社,在那里挑回布匹、香烟、肥皂等日用品,镰刀、锨撅 、杈杷扫帚等生产农具,要涉水渡过清漳河,遇有汛期和冬天,还得从台庄绕道往返十几里路,十年如一日,无论下雨、下雪,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收购农产品,是最忙的季节,也是一件最操心的工作,必须做到“保证质量,账物相符”有生产队集体的农产品,有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季节和收购数量及质量,错综复杂,他根据收购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按照农产品的等级,认真挑选,保证质量,忙活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忙到深夜;在收购过程中既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不缺斤短两,工作中有的农户以次充好,或弄虚作假,他都坚持原则,耐心解释,保证农产品收购质量和公平交易。
农产品的“日清月结,账物相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核桃、花椒、柿饼种类繁多,等级价格参差不齐,他付出的艰辛无以言表:有一年他收花椒,核对账目,发现6元钱的亏空,反复核对实物和现金,仍然有6元钱的亏空,一夜睡不着觉,黎明时分,他突然想起来,大队的五保户任盲女,来卖花椒说:“赶紧给俺算账,我还拿回去熟油嘞。”当时在场的人以为她在说笑话,可找到她家时,那袋花椒还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盲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泣,再看着土有四壁的家,他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悄无声息回家拿了6元钱冲账,他担任史邰村的售货员,不仅仅是劳动的付出,更是“爱心”的付出。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以诚信为本,公平交易,为社员调节余缺,不辞辛苦,努力工作着,赢得社员们的赞誉。
3.任国强, 男,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1975年生,天资聪颖,擅长电子、机械修理,1995年在天津市钢铁集团焦化厂工作,他刻苦钻研电子、机械维修技术,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习商品营销管理,现为电动车经销商。
进入21世纪,新能源动力日新月异,电动车销售行业方兴未艾,他才思敏捷,勤于思考;2007年响应涉县人民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在涉县城老城街开起电动车维修门市,利用他的技术专长,在电动车维修过程中,本着对客户负责的精神,凭着精湛的维修技术,既要吃苦耐劳,又要注重细节,赢得客户满意。
他关注电动车销售市场,善于捉捕市场商机,投资8万元,在太行市场租赁门面,经销电动车兼营电动车维修,他秉承“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开展优质服务,对出售的电动车一律实行7天包换,终身保修,由于他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他率先集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营销模式,创新思维,开拓农村电动车销售市场,与固新、西达、合漳、张头等商店实行垫资代销,营销连锁,由城市向农村辐射,对售出的电动车,开展跟踪服务,以优质服务赢得销售市场,他的电动车销售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年销售额100多万元,收益3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年10万元,为史邰村的发家致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任军芬, 女,生于1978年,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她才思敏捷,视野开阔,是史邰村第一位在涉县城从事物流业的才女,他中学毕业了,看到村里的男青年们都去做黑包工或在家务农,女青年在家务农几年后就嫁人,她想:难道我们农村人就应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家围着锅台转吗?他立志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史邰村的青年人创出一条致富路。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兴起,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新兴产业,它以现代制造业和商务流通为基础,集采购、运输、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2008年,她瞄准商品物流业这个商机,到涉县城、石家庄、郑州新乡等周边城市考察建筑业、家具、家电、服装业等商品消费市场,在涉县城租赁门市、联系运货车辆,雇了村里史保林、任堂山等员工,投资10万元,在商贸城开起了史邰村第一家物流门市。成为集建筑材料、家具、家电等商品集散地。她诚信经营,绝不唯利是图,把客户满意作为商业运营的最终目标,组织货源、运输、仓储、配送全程服务,保证质优价廉,高效便捷。
她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为了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她和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员工想不到的事,她早谋划,拓宽物流业务,员工做不到的事,她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努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她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好有限的流动资金,挖掘内部潜力,节能降耗,精心组织货源,安全高效运输,努力使仓储、资金周转、商品配送利益最大化。她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不断开拓物流营销市场,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周转资金50万元,年商品吞吐量100多万元,收益3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年10万元。成为涉县--郑州集货物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一体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5.任水仙 ,女,生于1966年8月,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她性格开朗活泼,勤于思考,是一个外向型才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她走出大山的心扉,他对母亲说:“我要去城里做生意。”母亲大吃一惊,劝她:“一个女孩家到城里做生意,哪有那么大的胆量,赔了咋办?”她父亲是建筑工人,最懂她的心思,拿出1万元,这是他多年的积蓄,鼓励她:“俗话说:人不怕倒了运,就怕泄了劲,赔了本,我还支持你。”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为她步入商海提振了信心。
1986年春,她在原体育路的繁华的地段租了门市,当时的租金就4千元,都担心租金高会赔本,他创新思维:“只要进的服装赶时髦,展示出青年人的青春气息,就赔不了本。”她时常关注电视里的“时装展览”对模特不同季节、不同阶层时装和服饰的观摩、研究,她经营的服装很受城里青年人的青睐;她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她穿上时髦的服装和服饰,温文尔雅,就是最“靓丽”的广告,开展“微笑服务”对顾客百问不烦,
百挑不厌,她在繁华地段的门面更是锦上添花,顾客络绎不绝,第一年的纯利润达两万元,掏得服装行业的“第一桶金”。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健康休闲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尚,机遇往往亲迷善于捉捕商机的人,2001年,涉县宾馆的洗浴中心对外承包,她以年租金25万元一举中标,对洗浴中心进行全方位扩能更新改造,集商务洽谈、洗浴、棋牌、健身、娱乐等多功能的休闲场所;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员工队伍,全方位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开展“温馨服务”活动,员工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业绩与他们的工资奖金挂钩,激发员工创效益的内在潜能。
她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现在她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年利润800多万元,上缴国家利税60多万元。
第九章 工副业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
一、楮皮造纸业 史邰村的楮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民国时期。史邰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张德府至大名府,磁县至黎城县的商贾交往的必经之地,为史邰村的造纸业提供了商机,史邰村的山场资源丰富,楮林植被茂盛,给村民造纸提供了原材料,楮皮造纸业成为史邰村民谋生的技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楮皮造纸的作坊,在抗日战争时期,史邰村的造纸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据老辈人说:一代晋商史作梅(史邰村人)将村民制造的楮皮纸销往太原、长治、晋城、黎城县等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129师的办公用纸和冀南票就是用的史邰村制作的纸张;任兆府、任天成等,造纸技术精湛,善于经营,曾与129师后勤处联合办造纸厂,适度的规模经营;随着造纸技术的更新,1950年,楮皮纸渐渐退出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成为历史的记忆。
史邰人用楮穰作为造纸的原料,先将楮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楮皮煮熟软烂,在场地里晒干,到清漳河边挖水池,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楮皮取出,在清水里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煮烂后的楮穰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楮穰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楮穰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按100斤楮穰30斤石灰的比例放入石灰,在木桶中放一夜;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楮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楮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程度等掌握。
史邰人做的楮皮纸呈淡黄色,按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楮皮纸,由于他们诚信经营,技术精湛,所做的楮皮纸纯正的纤维构造,做出的纸张具有其特殊的书香气,具有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他们做的楮皮纸除做普通纸张外,还用于高级装裱、制伞、制扇子等工艺品,楮皮造纸业的兴起,促进了史邰村的经济发展。
二.纺织业 史邰村的岭岗地(如坟岭、丫豁尖、北沟岭、庵子岭、后岭)属红褐碱性土质,这里气候很适宜种棉花,村里人纺花、浆线、织布工艺,丰衣足食:弹花都是用竹子或木棍和丝绳或牛筋作一个弹花弓,用木头做一个圆锤,叫弹花锤。把弓放在棉花上,用弹花锤敲打弓弦,使其抖动,将花絮弹开。民国时期村里就有了手工弹花作坊,走门串户做弹花服务。20世纪70年代,史邰第二生产队,在小井儿外建起水轮车轧花和弹花机,用水动力冲击叶轮,带动曲轴转动,驱动机器。棉籽与棉絮分离的叫轧花机,使棉絮蓬松的叫弹花机。轧花、弹花每天可加工300 斤籽棉。
民国初期, 史邰村就有了纺花、织布的工艺,用自己的手艺解决穿衣问题,大部分妇女都会纺织,多在冬春天进行。先将弹好的棉花搓成花骨卷儿后再纺。纺完线后接着用线拐子拐。染色、洗、络线、经线。浆线、经线多在春末夏初时节进行。经完线后再将编好的线头穿上杼、掏上综,便可上机织布。织的布多为白布,也有花布(多为长条形或方格形)。一般妇女一天可织一弦(3—4米)。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纺花、织布,支援抗战,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作出积极的贡献,曾有不少妇女被评为劳动模范,
纺织工序∶轧花—弹花—搓花—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穿杆—掏综—上机—织布,随着纺织业工艺技术的改进,棉布、纤维等布匹品种不断增多,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被现代规模纺织业所取代。
三、手工红薯粉条 史邰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适宜红薯的生长,如老鳖头、坟岭、丫豁尖儿、前条地、岩龙头、西岭、老鳖垴等岭岗地属红壤土质,具有产量高,甜润爽口,出粉率高的特点。
史邰人制作红薯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始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手工作坊、几户人家合伙半机械 化手工作坊,到20
世纪60—80年代,大队办起了机械手工粉条作坊,负责人史伏廷,人员:任桃成、任水方,任珠子、邰铁旦、邰佛保,他们肯吃苦耐劳,都掌握端漏勺漏粉条的技术,在漫长的“糠菜半年粮,红薯来当家”的岁月中,对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队粉坊粉条的制作过程:1.在选料过程中精挑细选表面光滑、无发霉的红薯,反复清洗,除去杂质。2.将优质红薯粉碎成浆,用粗布把浆过滤在水池内浸泡两天,使红薯粉沉淀析出,暴晒成块状。
3.冬天上冻时打浆、漏粉条:打浆:将500克淀粉加100克明矾,掺冷水2500—3000克,放入盆内。盆放入锅内煮沸,不断搅拌,成熟度达八九成即可。打成的浆糊,可兑20公斤淀粉面;漏丝:漏丝前可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条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示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漏丝前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粉团温度在30—42摄氏度为好。
备好两口大锅,大冷水缸两只,漏勺要中型48孔的。漏丝时,浆糊要搅匀,边拌边加温水,水温为50℃。当淀粉团离手时,抓起一团(把),少许自然垂落,如不断落,即可漏丝。在漏丝时,要预备一锅开水,当锅内水沸腾时才漏丝。丝条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时,即可出锅,经过一次冷水缸降温,用手理成束穿到木棒上,经过二次冷却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然后放在室内,冷透后拿出室外晒丝。4.晒丝。将粉条拿到背风向阳处,晒干后包装即成品。
四、磨糠 2 0世纪60年代, 史邰人在小栈儿的外滩建起一座水磨,从虎头寨、西岭洼沟口、岩龙口、小井外滩至小栈儿外滩修引水渠,利用20米的水位落差形成水势动能,通过水槽冲击叶轮旋转,使传动轴旋转带动磨盘旋转,两个磨盘犬牙交错的沟槽将粗康和玉米磨碎。水磨分主磨盘和箩筛组成,主磨盘:通过水位落差的冲击力,驱动水磨叶轮的旋转,通过传动轴,使上位磨盘旋转,再通过上位和磨盘自身的重量和犬牙交错的上下位磨盘旋转的摩擦力,将谷糠、稻糠、玉米磨。箩筛:通过水位落差的冲击力,驱动叶轮旋转,通过传动轴和箩筛主轴的扭结距使箩筛作往复运动,将主磨盘磨的糠面,筛去细糠面,再将粗糠面返回主磨盘,经细箩筛细糠面,继续将糠面磨碎,周而复始的工作,直至将原料全部磨成细糠面。
史邰人在“糠菜半年粮”的岁月里,根据各家的生活水平,玉米和糠的比例由三七开(玉米占30%,谷糠、稻糠占70%)、四六开、五五开,生活好的七三开,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史邰人善良淳朴,每年磨出的新糠面,掺上柿块,制作最好的糠送给邻居或亲戚,分享生活的滋味。
五、苇席 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一个回水旋儿,在小栈儿外滩淤积了一片洼地,常年积水,大约有20亩洼地,自然生长着芦苇,春天芦苇笋春意盎然,到秋天形成芦苇荡,给史邰大队形成纯天然的芦苇资源,每年秋后割一茬,生产队留一部分,请桃城一带的编席匠,变成苇席圈,囤粮食用;一部分分给农户,编成炕席家用,这种炕席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很受社员们的青睐。
第二节 工匠技艺
一、木匠工艺, 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木工工具:锛:把大型木料大体劈开,削平,斧头:把劈开木材继续砍削平直木料。刨子:将削平的木料表面刨得更细致 平直。凿子:用以凿孔与开槽。锯子:用来开料和切断木料。墨斗:用来弹线与较直棱柱等。角尺 :丈量与校正角度等。顺治十七年重建的隆音堂,道光年间的老戏楼,史邰 人就应用了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起房坡脊,飞檐斗拱和雕刻工艺;明末清初制作的家具就有了八仙桌、太师椅、圪老圈椅,雕刻着精致的图案,木匠工艺就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20世纪60—80年代,史邰村的木匠有史伏廷、任金山,为农户制作八仙桌、太师椅、柜橱、木箱、棺材等家具,其后人史怀周、任会平继承父亲的传统工艺,使用电刨、电钻、电锯制作立柜、组合柜、沙发等现代家具,继承和发展了木工工艺。
二、油漆工艺 就是用油漆在各种器物的表面绘制各种画面和图案,从审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器物就成了工艺品和美术品,就有了美感艺术,史邰村著名的油匠史玉章(乳名:小牛儿)、邰生富、史乃昌,他们天资聪明,擅长绘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很多油漆工艺品,村里人男女结婚时,都找他绘制的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衣柜、板箱等器物的表面绘上精致的图画,喜堂上的百鸟朝凤图及楹联,炕箱、隔扇、迎壁绘制出精美的图画。村里死了人,他油漆的棺材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的美感艺术,教化着村民孝敬父母,福禄寿长,寓意着仁爱至孝深刻的含义。
三、铁 匠 打制锻造铁器的工匠,是一门传统工艺,它是以铁质为原料,经过铁匠炉煅烧,使铁质由硬变软,用大锤煅制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镢头、镰刀、斧头、菜刀等铁制品。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
20世纪60—70年代,在史伏廷家的后院建起了铁匠炉,侯有年、任保生铁匠工艺技术精湛,向炉里添加煤炭,手拉风箱,使炉火旺盛,将铁制品煅烧至白热化状态,称为掌握火候,用铁钳捏住铁具在铁砧子上反复敲打,引领着史双计、任长生、任三牛等大力士,抡起的大锤反复猛力夯打锻压铁件儿,就这样周而复始地煅烧—锻压—再煅烧……直至煅制出所需的铁件。 那时主要是支持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打制的镰刀、菜刀、斧头等简单粗糙的铁制品,对使钝了的铁制品(如镢头、镰刀、菜刀、斧头)进行二次煅烧、锻压,使这些铁件锋利。
四、脱坯工艺 脱坯建造房屋在史邰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盛行于20世纪中叶,是砌房屋,垒院墙的主要材料,脱坯工艺简单,但很费力。其工具由坯杵和坯母组成。规格为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主要原料是黏性土。工艺流程:把黏性土湿润至,用手攥一把土,散开呈颗粒状;垫两块比坯母略大石板,面要平整,将坯母放在石板上,用白灰或草木灰撒在坯母的底部和四周,装上木栓卡牢,填满土使坯母容量的1.5倍,用坯杵用力夯成形,去掉木闩,将土坯放置平整处,保持一定的坯缝垒砌起来,晒干即可。通常用两副坯母倒替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石 匠 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打磨石头,制作简单粗糙的石条、石板修桥、铺路、建房屋、垒院子等,史邰村的龙王垴、羊圈沟的青石就是上好的石材,它石质呈层状结构、柔软,便于制作。石匠分为粗石匠和细石匠。史邰村现村的粗石匠制品有村口的石券,南街、下街、邰口旧街的石屋。细石匠活:宅基地的起门,迎峰、压峰等石境内的碑刻、石狮子、石墙礳、 建筑;石碾、拴马石、兑臼、石槽、石桌、石凳、石锁等石材制品,如史玉堂门楼精致的迎风,雕刻着“丹凤朝阳”图案,任所金门楼精致的迎风雕刻着“百鸟朝凤”图案,都蕴藏着深厚的建筑艺术内涵。民国以来,史邰村的石匠有:任兰秀、任国成、任义荣、任北方、邰长云等,他们在史邰村的石材建筑上展示着他们不朽的杰作。
第三节 工业 企业家
一、工业 1.符山拉矿搞副业 20世纪60—70年代,史邰大队干部到涉县符山铁矿联系拉铁矿,每年的冬天和春天的农闲时间,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派两辆排子车到符山铁矿拉铁矿石,搞副业壮大集体经济。每年的初冬,天气转凉,第一生产队的任六生、任金生,第二生产队的任未所、史桃喜、任雨廷,第三生产队的邰长付、邰土成,这些人都是各生产队的车把式,赶着车,从队里带着今冬明春的口粮,到符山铁矿简易的工棚住下,搭伙做饭、拉矿,由于符山铁矿坡陡、路远、坑洼不平,专门有一个人轮流修理车辆、做饭,他们凭着精湛的技艺,驯服牲畜,驾驶车辆,吃苦耐劳,拉一车铁矿一元钱的收入,起早贪黑拉铁矿,增加集体收入,为改善社员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史东升硅铁厂 1988年秋,原中共史邰村支部书记史东生与邯郸钢铁厂老杨合资在邰口的东地,建设史邰硅铁厂,总投资60万,史东生负责基础设施、建厂、电力、劳务等事宜;老杨负责建厂的设备采购、冶炼技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事宜,成为合漳乡第一家民营合资企业。该厂依托本地的硅铁矿藏资源,水、电力资源、人力资源,和邯钢的技术、原材料(铁屑、钢材、焦炭等);其工作原理:利用高压产生的强电流,与碳墨电极发生短路,有焦炭助燃,产生巨大的热能,将固态的硅矿石、钢材、铁屑溶解成液态的硅铁水的冶炼过程。
于1989年5月正式投产,招收员工30名,日产量达60吨硅铁,日产值14万元;邯钢专门派冶炼工程师、技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每班7人,三班倒替作业,产品质量优良,全部销往邯钢,经济效益可观,促进了史邰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3.任乃付砖场 1988年春,自筹资金 5 万元,生产能力为,每月烧两窑砖,10万块机制砖,自产自销,年产值4万元。利用小栈儿坡的黏土资源,建设砖窑一座,购置制砖机。聘请制砖技术人员,雇佣本村劳动力10人,从业脱砖、烧砖、销售等工种,在实践中掌握了制砖技术,十里八乡建设用砖可就近来这里购买成品机制砖。
二、企业家1.造纸工匠 任兆府 ,男,1913年5月出身于书香门第,系涉县合漳乡史邰村人,高小文化,善读书,勤于思考,对手工制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造纸技术精湛,曾为八路军造纸做过贡献。
民国初年,史邰村的楮皮造纸方兴未艾,几乎每家有手工造纸作坊,但造纸工艺和技术参差不齐,他善于把造纸工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反复琢磨,改进造纸技术,例如在楮皮和荆棘浸泡时加入适量的白灰浸泡,会使捣糨糊时更容易把纸浆捣烂,纸浆且有韧劲。
1940年,八路军129师在合漳村开设造纸厂,经营者老赵聘请他为技术副厂长,全权负责造纸的生产和技术,他带领冯丑旦、任天成、任义国、冯二康,等工匠给八路军造纸,他吃苦耐劳,其他人想不到的技术,他提想到,其他人做不了的技术活,他会做,根据各人的特长合理分工,对造纸技术分类指导,不断改进工艺:例如晒纸工艺,以往都靠将薄纸附贴在墙上,靠自然光晒,专人看护,他建造烘干房,做成货架,分层附贴,既节省空间又晒得快,提高造纸工作效率。随着抗日战争的需要造纸厂先后搬迁到林县姚村、山西平顺,他们随厂搬迁,每次建造纸厂,都要根据当地的办厂条件,造纸设备的工作原理,对造纸工艺进行改进,在姚村时利用该地的水资源,设计水轮车,用水的落差为动力,在容器里捣纸浆,纸浆细腻,出纸率高,质量好,满足八路军公文用纸。
2知名企业家史国平. 史国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但他志存高远,勤奋读书,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985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他常以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修行励志,笃学敏行,刻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钻研营销业务,建立自己知识储备,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进行社会调研,探索出“模拟市场,成本核算”的企业营销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98年应聘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小松株式会社工作,先后担任财务科长、部长等职务,他深入企业网点搞市场调研,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金资源,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使企业营销符合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赢得企业决策层的信任,2004年12月,在小松株式会社的支持下,自主创业,投资1000万元,创立河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重型机械的采购、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营运机制。
诚信为本,建立市场销售网点,以信誉求生存,贯穿于采购、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售后服务,采取销售跟踪,坚持让客户满意就是企业的最大效益的营销理念;企业管理以“工作重心向下,经济效益才能向上”的理念,亲自到各地城市的销售网点搞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集体攻关,解决采购、运输、仓储以及售后服务的工作难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保证企业在采购、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营,年产值达8000万元,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发展是硬道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开拓重型机械销售市场,2010年1月,自主创业,投资3000万元,创立河南凯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团结公司员工在从事重型机械销售的前提下,拓展重型机械零部件销售,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攻坚克难,实现年利税1亿元;2019年2月,投资5000万元,创立江苏宁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销售、租赁、服务业务;2022年3月,为了配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投资500万元,创立河南博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新能源原动力设备销售,目标瞄准清洁新能源装备市场,主要业务: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光伏发电设备以及元器件的销售和租赁业务,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知名企业。
2004-—2022年,在重型机械工程和新能源领域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企业效益滚动发展,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超过3.4亿元,年生产总值达8亿元,年利税超过1亿元。由于他诚信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热心社会公益,回馈社会,公司曾多次被当地政府授予“诚信单位”“财政突出贡献单位”“社会公益突出贡献单位”“最受消费者信任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知名企业家。
第十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利 电力
一、水利建设 1.健康饮水 古时,史家庄人在清漳河边挖了一口水井,该地命名叫“小井儿”井水清爽甘洌,村民们都来小井儿挑水;20世纪70年代,在小栈儿坡根建扬水站,在黄圪角儿浆砌水池一座,将漳河水抽入池中,村民就近来此挑水且不用爬陡坡上岭,省时省力;邰口村的清漳河边有纯天然泉水,村民来这里挑水饮用。1985年,在小栈儿坡根打机井一座,建扬水站,在笨垴咕嘟顶部浆砌水池一座,将泉水用水管输入两个自然村前,饮水条件得到改善;1994年,街道铺设自来水管,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的历史;1998年,在西沟南岭坡根,打机井一眼,在南岭建蓄水池一座,村民饮用健康的地下水,水质纯净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清爽甘甜。
2.兴修水利 史邰村位于清漳河东岸,清漳河的洪水泛滥,漳河经常改道,洪水把河滩冲成七沟八梁,种植的农作物经常被洪水冲毁,村民们很重视旱地的粮食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史邰人民牢记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千方百计增加土地灌溉面积,夺取粮食丰收。
20世纪5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任其林,村主任任义民组织村民修筑护堤坝,历时14年的农闲时间,发动男女老少战严寒,斗酷暑,抬石头,垒老堰,从虎头寨经西岭洼沟口、岩龙口、小井儿外滩,至小栈儿的外滩 ,全长4000多米底部根基宽6米,顶部宽3米的护堤坝;沿着护堤坝修引水渠,全长4000米,宽2米;修高垫低,平整河滩,挑土垫地,100余亩,修筑简易拦河坝300米,汛期被洪水冲毁,秋后再修复,周而复始,保证河滩地的灌溉。
1963年,涉县遭遇千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清漳河洪峰流量高达6500m³/秒,14年的千辛万苦,筑坝、修渠、垫地被洪水毁于一旦,社员们怨声载道,中共史邰大队党支部并不气馁,站在“抗洪救灾,修复河滩地”的前列 ,成为“筑坝、修渠、垫地 ”的中流砥柱,天刚蒙蒙亮,党员干部史玉民、史玉福、邰永福、任天金等已在河滩挖根基,抬石头,青壮劳力不甘落后,任义国身体驼背,但他精气神十足,苦干加巧干;邰铁旦、史双计、史玉红等,奋力抡圆的臂膀,18磅大锤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再硬的石头也得四分五裂;邰永福、邰佛保、史伏廷、任桃成等石匠,“工”字形的石堰一茬压一茬,展现史邰人的“工匠”技艺,护堤坝拔地而起。
为了抵御洪水的冲击力,在护堤坝沿线栽上柳树,利用柳树发达的根系筑就抵御洪水冲击力的第二道防线;堤坝沿线修引水渠,既起到灌溉土地的作用,又能疏通水流,筑就抵御洪水冲击的第三道防线 ,充分展示了抗击洪涝灾害的“史邰智慧”。
据老辈儿人讲:洪水在西岭洼沟口外滩的堤坝冲了一个豁口,洪水从沿口、小井儿、小栈儿奔腾而下;回水旋儿在其外滩於了个圪梁,史邰人挖断圪梁,将洪水分流,秋后十月,豁口水流湍急,社员们备好了石料,堆在豁口的两边,先把巨大的石头推入河心,任四海是退伍军人,率先跳入冰冷的水中,史玉民、史伏廷、任天金、邰铁旦等青壮年社员纷纷跳入河里,组成一道冲不垮的人墙,其他人有运石料的,有垒堰的,终于堵住了豁口,让清漳河改道。
1996年8月4日,清漳河出现特大洪峰,洪峰流量达8400m³/秒,200亩河滩地,护堤坝以及水利设施,全部被洪水冲垮。史邰村双委一边争取救灾、以工代赈资金,一边组织村民筑坝修堤和渠网、路网建设。动用钩机、铲车开挖坝基,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入筑坝工程,采用分段包干儿,统一供料,统一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分段包干儿,责任到人,既要促进工程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利用两年的农闲时间,6000余米的石头混凝土护堤坝,渠网、路网全部竣工,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修复河滩地采取:按人口包工到户,平整河滩、垫地,粮食产量、经济收益归农户,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动用拖拉机、三马车、铲车、排子车等机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年时间回复河滩地150亩,恢复了农业生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通了虎头寨至小栈儿坡根的引水渠,使100亩河滩地得以灌溉,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粮食连年丰收;同时,利用引水渠的50米落差,建起了扬水站和发电站,使黄圪角儿、老鳖头、西沟、南岭、上垴湾的耕地得以灌溉,1982年连续三年粮食获得丰收,史邰人民基本上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
二、跃峰渠 1965年中共邯郸地委、行署做出修建跃峰渠,引漳河水入邯郸的决定,按照跃峰渠总体设计规划,分别接清、浊漳两河之水,清漳河跃峰渠首位于史邰村境内。1974年春,十万民工组成修渠大军,按团、营、连、排、班军事化编制,进驻合漳公社各大队,武安县康城营进驻史邰村,营长曹大贵,营部设在任来举家的两孔窑洞,伙房设在史玉红的两孔窑洞和邰口庙院,各家各户为民工提供房子居住,住第一生产队的民工编为第一连,住第二生产队的民工编为第二连,邰家口住的民工编为第三连,并从生活起居提供帮助,来支持跃峰渠的水利工程建设。
在修建跃峰渠期间,史邰大队社员参加了跃峰渠黄龙口段建设,除自带口粮外,国家每人每天补助0.9千克的玉米面;后实行定额包工,每天补助玉米面0.5千克,生活费0.6元,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史邰人民发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革命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凿渠,与外村民工并肩作战,锻石头、运石料、扛水泥、浆砌等,各项工作保证质量,按期完工。
史邰村位于清漳河下游,跃峰渠首建在境内的虎头寨根,水利枢纽坝堤建在简易拦河坝原址,跃峰渠史邰段占用大队引水渠原址,开挖渠道的石渣,总共占地250余亩;放炮被毁农田60余亩,在修渠期间无法耕种,扬水站、电站等水利设施被毁,跃峰渠通水后利用5年时间才得以恢复。
三、跃峰渠首考证 :据《涉县志》《跃峰渠志》记载,清漳河段跃峰渠首位于合漳乡台庄村,纯属子虚乌有,现跃峰渠首占用土地原属史邰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的河滩地,跃峰渠的拦河大坝就是史邰村拦河坝原址,有原邯郸地区行署与史邰大队签的征地书和赔偿协议为证。在史邰境内,跃峰渠首占地,以及该渠穿越虎头寨经岩龙口、小井儿、小栈儿、邰家口玄帝庙至鬼旮旯的大凤头,占用河滩地250亩,为民工提供住宿400多间房屋,在那物资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史邰人民为跃峰渠的修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史邰人民不计较自己得失,心系邯郸人民,一如既往地支持跃峰渠建设,为邯郸人民的水利事业做出巨大的献。
四、电力 1.水电站 1 970年,在史邰大队党支部书记任天金的带领下,利用引水渠50米的落差,在小栈儿坡根儿兴建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8千瓦,架设输电线路1000余米以及相应的配电设施,于1972年建成发电,同年,在老戏楼安装电动磨面机、碾米机、粉碎机,从此,结束了自古以来用煤油灯照明和畜力拉磨推碾的历史。1974年春,跃峰渠开工建设,该电站被迫停运,移至黄圪角儿,改用50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装机容量仍然是18千瓦供电,1977年跃峰渠竣工,电站迁回原址仍然使用水力发电。
2. 农网改造1984年,史邰村架设高压线路,改造村里低压线路,村民照明、动力用上高压电,小栈儿水电站停运;1989年,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进行第一次农网改造,提高电力设施效率;1998年,实施第二次农网改造,解决线路老化,安全用电;2009年,实施第三次农网改造,整改线路,安全用电,在街道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2016年,任学堂太阳能光伏安装成功,并网投入商业运营。
3.电费电价 1972年,大队水电站供电时期,大队规定每户每月收取电费1元钱,1984年用上高压电时期,各家各户装上电度表,电价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电价0.16元kW/小时,1996年,增至0.26元kW/小时,2001年,电价增至0.52元kW/小时到现在。
4.电动力 1972年,史邰大队电站发电,各生产队购置了脱粒机、扬场机、打稻机等电动力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有的农户购置了电锯、电刨木工工具,压面机、磨豆腐机等电动力发家致富。
第二节 道路 交通
一、道路 1.古道 从史邰村后的长岭经红雨泉的小通壑廊进入磁县的汇水、陶泉到达磁县城,是一条刹马古道,据老辈相传,刘秀跑南阳,就是从这条刹马古道联络黄巾军,进行农民起义的;高树勋“邯郸起义”,八路军与高树勋部就是从这条古道相互联络的;民国时期,村里的人到磁县、彰德府打短工经常走这条路;就是到20世纪70年代,磁县人还挑着苹果、梨等水果,来村里换大米和小麦,随着台田公路的贯通。这条古道才被荒芜。
2.乡村公路 台田公路,由台庄经史邰、石梯、太仓、郊口、田家嘴村进入磁县境内;从邰家口涉漳河,经小王庄至王墓村:从小井儿外滩涉清漳河至合漳,向南涉浊漳河,经古城村、任村、姚村至林州市;从合漳经白芟、张头至三省桥进入山西平顺境内;从岩龙口涉清漳河,经台庄、西达、固新、石岗至涉县城;从西达经关防、岭底、宋家进入武安市境内。
3.田间道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耕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扛、挑担,驴骡驮负;日积月累地行走,乡村小道四通八达,路面窄且崎岖不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走集体化道路,史邰人民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修通了北打麦场经北沟口、岩龙头、西岭至后大堰道路:从北沟口上王泥坡经大石板坡至庵子岭道路;史家庄从黄圪角儿,经小栈儿坡至邰家口的道路;券口经圪节头岔开至岩龙口和小井儿的道路;南打麦场经南岭、丫豁尖儿、长岭至老后沟道路,用排子车蓄力往地里送粪,往回拉庄稼,后来,大队购买了拖拉机,来往运输十分方便。
4.道路建设 20世纪60年代,史邰人到城里或到武安磁山拉煤和生活用品,要从小栈儿坡经邰家口,小栈儿河滩小井外滩、岩龙口外滩,过台庄桥,经东达栈道、西达、关防进入武安境内。
跃峰渠竣工后,台田公路史邰段从台庄的漫水桥进入史邰境内的西岭洼沟口,一路沿跃峰渠线经小井儿、小栈儿邰家口至鬼旮旯的大风头。1996年8月,清漳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大部分路基被洪水冲垮,1997年底,道路全部恢复,并水泥硬化路面;2016年邯郸市旅发大会在涉县召开,史邰村投资20万元,对台田公路史邰段修整拓宽路基,并铺成沥青柏油路面。2021年,河北省第六届旅发大会在涉县召开,台田公路重新铺了沥青柏油路,史邰村对道路史邰段进一步绿化、亮化,成为台田公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券口至圪节头岔开一路至小井,一路至沿口,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就是两条羊肠小道,通往合漳和台庄,仅供人行和驴驮行走,村民们到河滩挑水、背庄稼要爬很陡坡,崎岖不平,很费劲;20世纪60—70年代,十几年修路不止,没钱买炸药,史邰人民,仅用大锤夯钢钎,钢钎撬石头,在悬崖上背石头垒堰,挑石渣回填路基,修跃峰渠时,在两处架设石拱桥;2016年修太行高速路时,对岩龙口石拱桥拓宽加固改造;在黄圪角儿沟口架设钢结构桥,修通至券口路基并硬化了道路。
二、交通运输 1.史家庄的“赶脚行” 旧时,“赶脚”也叫“赶高脚行”,清光绪年间,史邰商人史作梅曾赶着驴骡,驮着纸张和农副产品,经姚村、林县城到彰德府,经三省桥、平顺县城至潞安府,从西达经岭底、磁县至大名府搞长途贩运。民国时期,村民们结伴儿,或赶着驴骡驮,或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到姚村、西达等集市做买卖;
每逢秋后,出售农副产品成了主要任务,几乎家家出动,人人参与。驴驮人担,到西达或武安集市出售。史伏廷14岁挑着120斤的生铁到武安县催炉赶撅,昼行夜伏,挣了一块现大洋,每当给子孙提起当年的艰辛,都潸然泪下。直到村里成立供销社,村里的农副产品出售给供销社,“赶脚”退出运输行业。
2.邰家口的出行: 1960年前,通往外村是没有大路的,也就是只有能走人的弯曲不平的小路。原来的街道就是通往外村的必经之路,如去合漳村,就是通过小桥子上前河沟从券里头出去的,种地上山更是羊肠小道。1961年才修通合漳往太仓的大路,从河岸上、西沟口、邰士云家门前、庙院、南场口、东地通过。1974年因修跃峰渠而改道现在的河滩路。2002年水泥硬化,2016年台田线拓宽二次水泥硬化,2021年再次重修,并铺成柏油路面。2017年太行山高速公路从邰家口村上东坡通过。至此邰口村人们出行非常方便。
1960年前村民出行都是靠步行的。后来有了手推车、排子车。1971年邰来付有了全村第一辆自行车,后来家家都有了自行车。1980年通了客车。2005年邰福云有了邰家口村第一辆私人面包小汽车,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小汽车了。
3.生产运输 扁担、箩头、圆篓等为史邰村各家所必备,畜力有篓驮、驮架,成为村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扁担 分柴担、水担。柴担约2.2米长,主要用于担柴和担运长途货物。水担约1.7米长,主要用于担水和田地担土、挑粪等。篓驮 荆条编成圆锥形,上粗下细。中间用榆、桑等木,用火烤后弯成弓状形木相衔接。盛满货物后,抬放到牲畜鞍上。以运肥、土、煤、蔬菜和粮食等为主。鞍子 用软枣木、核桃木制成鞍脑,用椿木、槐木制成鞍腿,用柳木板制成鞍板,由榫槽衔接而成,扣在牲口背上,承载重物。)
生产队时期,各生产队制作了排子车,畜力拉车,最高载重250—500公斤,每个生产队有2—4辆,主要用于拉粪、拉肥,拉庄稼、粮食。拉煤、农副产品,积极服务农业生产,1975年,大队购置了12马力的拖拉机,载重量2吨,速度快,运载能力强,夏收秋种期间,既满足运输,还耕地;20世纪80年代,任五喜个人购买了12马力的拖拉机,史怀周、史毛成、邰用良、任四喜、史付生等纷纷购置了三马车,农业运输机械现代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交通工具 自行车,俗称“铁驴”。单人骑行,后座可以带一人,或带货物,村内最早出现为20世纪60年代初,在外上班的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买得起它。20世纪70年代,县邮电局由徒步投递邮件变成骑自行车邮件,随着社员生活条件好转,村里的自行车逐渐增多,成为村里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摩托车 俗称“电蹦的”。1975年,邮电局由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送信。公、检、法,机关执行公务时也骑摩托在村中出现。大量出现在1996年以后,多为在天津铁厂等厂矿上班者,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增加,普通村民骑着摩托车活跃在城乡道路。
电动车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村民们为了生活方便,外出购物、老人代步,接送幼儿、学生上学,纷纷购买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生活便捷成为时尚。
进入21世纪,客运市场的繁荣,村民买面包车、面的跑客运,在外经商办企业,社会交往中购置面包车和轿车,交通工具向豪华迈进,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第三节 邮电 通讯 广播网络
一、邮政
1.邮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外谋生的游子与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牵挂,他们不惜代价也要互通信息,邮差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骑马邮递快件、急件,或徒步、驴驮邮件投送给客户,来收取一定的邮资,成为在外游子与家乡联络感情的纽带。
2.驿铺、局、邮所:旧时,官方传递官文、文告、信函在县和邑设驿铺,骑快马投递至村公所,短距离的民间递书传物多靠熟人行走捎带。1937年村民汇款可到县城中华邮政局办理小额汇款,1946年,县邮政局开始办理公私函件、包裹传递、汇兑业务。1955年,涉县邮电局在西达增设邮电所,向各村送报纸、包裹、信件、电报等业务,干部群众可以看到《人民日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村民可以到西达邮所向外办理包裹、信件、电报等投递业务。
3.邮递工具: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员靠一根扁担、两条麻绳、三块油布,肩挑七八十斤,日行七八十里,解放战争时期改用骡马投递,从西达到史邰、石梯等村仍是步行,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逐步换成自行车、摩托,投递业务增多。速度快。进入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合漳乡增设快递中心,物流业快递小哥走进千家万户,村民传递包裹方便快捷。
二、通讯 1.电报 1950年,涉县邮政局下设电信营业厅,开通涉县至邯郸话传电报业务,史邰村集体或村民有紧急事情需要联络对方要到县城电信营业厅拍电报。1955年,开通了县城至西达邮电所的话传电报业务,村民发电报可到近距离西达拍电报;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英汉子终端机,程序简单快捷,收到电报在村喇叭广播传给农户,收发按内容会缴纳一定的费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微信在通讯领域的广泛使用,民用电报失去使用市场。
2.电话 民国18年(1927年),天门会从河南林县东姚村总会架设电话专线至涉县合漳村,其为涉县电话之始,史邰人参加天门会人员与家里人通话联络,后随天门会的衰落而中断。1958年6月,西达区公所安装了磁石交换机,史邰村第一次通上摇把子电话;1998年,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
开通合漳交换点,史邰村委会用上数字程控电话机,随后,村民家装上数字程控电话机;2004年,移动公司在笨垴圪哚建信号塔一座,移动信号塔投入使用后,青年男女拥有手机量猛增,通过微信聊天传达信息,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决策于千里之外,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三、广播网络 1.有线广播1958年5月,涉县广播站在各个行政村开通有线广播,农户装上磁石喇叭收听广播,20世纪60年代,大队购买晶体管收音机,收听无线新闻广播,每逢国家重大事件,大队组织社员收听重大新闻;20世纪70年代,大队购置半导体大功率扩音机,在村制高点安上高音喇叭,播放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县、公社指示精神,传达大队重大决定;播放戏剧、评书等文艺节目,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2.电视传播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们富裕了,大多数村民家里安装了电视机,活跃文化生活,电视机、录音机成为青年结婚必备电器;1995年,涉县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视机接收频道30多个,且图像清晰,进入21世纪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VCD或DVD影碟机,卡拉OK音响、数码液晶电视走进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3.电脑网络 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电信等基站的建立,4G、5G网络的应用,大部分村民购置了电脑,用于远程教育、办公、学习、商务、娱乐等,村民信息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在相关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博客,从事自媒体制作,制作短视频、抖音传播正能量,繁荣和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相关问答
河南小松挖掘机零件供应商哪里找?
小松挖机和卡特挖机的零配件经销商我还是知道一家的,郑州华富机电,找这家就对了。小松和卡特是目前国内一线品牌系列,他们的零件都很好的,我们批发...
斗山挖掘机指定破碎器是什么牌子
[回答]本公司始创于1993年,专营各类型二手工程机械,直接由日,美,韩各大著名厂家供应,品牌包括有:小松,日立,加藤,住友,神钢,卡特,大宇,现代及各种轮胎挖掘...
烟台挖掘机公司哪家强?
[回答]小松、卡特属于自主生产品牌,首要考虑以下国产机器相对进口品牌综合能力差了不少。但依然分档次。(楼主在百度图片输入名字就能看到标志了)一档:...
380783身份证开头代表哪个地方?
中国没有380783开头的身份证号码,有350783开头的身份证,归属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350783身份证地区分布:东峰镇、东游镇、南雅镇、吉阳镇、小松镇、小桥...
向英雄致敬歌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廖伯元一直关注新闻报道,了解到为打赢这场防疫战,无数人甘当“逆行者”。居家防疫期间,他和河南籍音乐人岸小松一起,创作了歌曲《逆行...
求帮助!河南卡特挖掘机配件经销商哪里找?在线等
小松挖机和卡特挖掘机配件经销商我还是知道一家的,郑州华富机电,找这家就对了。要找这类产品的话你可以找郑州华富机电设备公司,这家是销售批发卡...
为什么现在的二手大型拖拉机那么多?
为什么现在的二手大型拖拉机那么多?看到有不少的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最近几年在密切关注国内二手农机的发展和走向,自己了从事二手拖拉机的销售,所以很高兴来...
各位老司机 有没有谁给我推荐一下!挖掘机卡特400市场价格多...
[回答]核电站山场。卡特330挖掘机和小松360挖掘机两台挖机一台车5辆双桥车一起装车。卡特挖掘机装好5辆双桥。小松360还有一台双桥加半车没装好。一天工作...
求帮助!河南卡特挖掘机零配件哪家公司有的卖?有谁可以回答一...
推荐郑州华富机电公司,他们公司是专业的卡特和小松零配件供应商,产品系列齐全。有需要的话可以直接电话联系他们。小松挖机和卡特挖机的零配件经销...
谁能帮助我!河南卡特挖掘机零件哪里能批发到?在线等
[回答]郑州华富机电公司还不错,他们那儿各种零件,卡特挖掘机零件什么的基本都有,而且质量很好有保障,买的放心。卡特挖掘机零件还是可以的,现在有很多人...